当前位置:首页
海宁市人大:“把牢图”赋能民生实事项目提质增效
海宁市人大常委会聚焦2025年市政府民生实事“‘潮享优水’高品质供水提升”项目,探索以“把牢图”监督助推《海宁市高品质饮用水工程专项规划(2025-2035)》的编制、实施,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为高质量推进民生实事项目提供坚实保障。
民意直通规划,项目更接地气。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开门编规划”,推动规划更加贴近民意。一是微调研听民声。在项目谋划和规划编制启动阶段,提前介入开展微调研,会同海宁市住建局、海宁市水务集团,走进镇(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收集代表、群众对项目的意见建议共69条。二是直通车聚民智。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发动代表深入基层开展项目调研,面对面收集人民群众对项目规划建设的意见建议,并通过“民情直通车”平台反馈,第一时间流转至部门办理。三是监督码汇民意。在项目的建设现场公开“监督码”,居民群众扫码即可反馈意见建议,充分了解百姓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海宁市人大对收集的建议进行梳理,定期反馈政府部门进一步完善改进。
科学编制规划,绘好项目蓝图。强化规划编制阶段的监督,充分发挥部门联动、行业专家的力量,力求规划真正科学管用。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建立人大监督,住建和水务具体推进,发改、财政、资规等8个部门协同参与的“1+2+8”工作机制,打破部门壁垒,共同参与到规划编制的各个阶段,为科学编制规划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定期开展会商。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海宁市人大常委会定期召集项目牵头单位和规划编制单位,听取规划编制进展情况,围绕规划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共同进行研究,提出完善意见。三是发挥专业力量。与项目实施单位协同,组织规划专家评审会议,充分发挥行业领域专家的专业力量,对项目中的供水系统、预处理站点、供水管网等重点环节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修改建议。
聚焦规划实施,汇聚监督合力。立足人大监督职能,将“开门督规划”与民生实事项目监督融合一体推进,提升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的监督实效。一是构建监督体系。由海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牵头,组建由30名海宁市人大代表组成的监督小组,并进行分组,明确代表对应的村(社区),参与到具体小区的日常监督。二是建立常态机制。在浙政钉组建项目监督工作群,代表监督小组与项目管理、实施单位建立推进情况定期通报机制,住建局、水务集团以信息通报形式,定期向代表监督小组通报工作推进进度。三是组织现场监督。组织代表监督小组、居民代表等,定期开展项目实地监督,现场视察供水泵设置、主管线铺设、水管入户安装等施工建设情况,监督实施单位按照规划“蓝图”保质保量推进项目建设。
编 辑: 王君瑄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