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彭小彦:数控一线的“微米级”工匠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王岭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2025年第13期  浏览字号:

  彭小彦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江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特级技师

  一位女性“军工人”,从事产品数控加工18年,参与300多项关键零部件的研制生产,攻克军民用品关键技术难题136项,获国家授权专利8项,用实力创造了中国军工的“话语权”。
  不久前,记者见到了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江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特级技师彭小彦。她的话语温柔热情又略带一丝腼腆,和记者握手的一瞬间,让人不经意间感受到手掌上厚厚的茧。
  彭小彦代表(右一)为高职院校学生开展实践授课。摄影/赵祯祺
  “刚进厂的几年,几乎每天守在车间研究图纸,与各式各样的机器零件打交道。上完一天班,满手是油,衣服也沾上了污渍。”2006年7月,刚毕业的彭小彦从陕西宝鸡来到湖南湘潭,从此扎根在了军工一线。
  在同事眼中,“80后”的她直爽大方、随和亲切。但接触久了,深藏在她骨子里的拼劲儿慢慢显现。
  多年前,公司引进一台德国高端设备——DMG五轴联动加工中心。面对德方技术人员的质疑,彭小彦顶住压力从零学起,白天学习设备的结构、操作原理等知识,晚上再从网上下载系统说明书复盘。经过一周的“白加黑”,彭小彦成功“驯服”这台设备,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德方技术人员的认可。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彭小彦不是在储备知识就是在设备前实操,每天睡眠不足5小时,绘制了600多张复杂的三维实体图,做了5本厚厚的工作笔记。冬天,她手上长满冻疮,顶着钻心的疼坚持干下去。
  见此情景,同事们钦佩地叫她“拼命十三娘”。彭小彦却说:“人生可以没有奇迹,但是一定要有努力奋斗的痕迹。”百折不挠的干劲儿,让她一步步成为数控尖兵,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
  座椅缓冲器是神舟系列飞船返回舱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部件。“16微米的精度已经处于极限,但为了让安全性能更高,我们一直在寻求突破。”彭小彦说,她主动接下这个艰巨的任务,带领团队成员,成功将缓冲器中一个核心接头零件的极限精度从16微米提高到8微米。这项突破精准守护了航天员的“回家之路”。
  “成为首席技师,做技能大牛,是产业工人毕生的追求。”彭小彦常常勉励自己,要用匠心给冰冷的零件和设备注入灵魂,争做“微米级”工匠。
  2023年当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后,她同样用工匠精神要求自己的履职工作。“建言献策是代表职责,每一份建议都承载着人民的重托与期望。如何找准着力点,高质量履职是我努力的方向。”彭小彦说。
  作为中国兵器关键技能带头人、湖南省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彭小彦近年来深度参与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能力大赛评审、学生技能大赛指导等诸多工作。
  作为见证者、参与者、受益者,她认识到在推进产教融合过程中仍存在不少堵点与痛点。去年以来,她通过广泛深入的系统调研,了解到国家、省市和院校在产教融合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的同时,还存在技能人才与企业需求脱节,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系统性、可持续性不足,协同创新动能疲软等问题。
  “人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与关键生产要素,是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彭小彦告诉记者,今年全国人代会期间,她提交了一份关于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提质增效的建议。
  “要推动职业教育布局结构与区域产业体系相匹配。”彭小彦建议,实施“产业园区+职业院校”空间耦合工程,构建“校区即厂区”的办学新生态,建立“区域产业需求——职业院校供给”动态响应机制,推动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无缝衔接。
编 辑: 刘冬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