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黄勇平代表:把“科技创新”与“人民需求”作为履职坐标

来源: 法治日报  浏览字号:
全国人大代表黄勇平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和深耕生物技术与环境科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教授黄勇平始终将“科技创新”与“人民需求”作为履职的两大核心坐标。
  在履职过程中,黄勇平以专业视角聚焦基础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保护等议题,深入开展系统性调研与实证分析,提出科学化政策建议,努力推动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为服务国家战略和民生需求贡献力量。
  推动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融合
  自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黄勇平坚持以专业为根基,推动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融合。
  黄勇平的科研领域聚焦环境生物技术,尤其是黑水虻生物转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这一技术通过昆虫高效处理有机废弃物,既能缓解环境污染,又能为种植和养殖业提供高品质有机肥和优质蛋白,解决国家进口大豆的重大战略需求问题。”
  在基础研究领域,黄勇平提出优化科研资助体系,推动长周期稳定支持机制。例如,针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A项目改革,建议延长资助周期到10至15年,为科学家“十年磨一剑”提供制度保障。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启动了滚动项目支持机制,优秀项目分三期滚动支持,最高资助达3000万元,这项举措极大激发了基础研究领域科研人员的创新潜力。虽然他相信基金委很早就在谋划这样的资助模式,但仍很高兴看到自己的想法契合了管理机构的做法。
  从实验室走向民生现场
  履职期间,黄勇平以调研为桥梁,从实验室走向民生现场。
  黄勇平认为,履职的核心在于“听民声、察实情”。为此,他坚持“建议从实践中来,履职到现场去”的理念,到长三角湿地、西部盐井、农村大棚等进行深入调研。
  在崇明东滩湿地调研时,黄勇平看到了湿地保护对生物多样性的显著成效——鸟类种类从不足百种增至300余种,迁徙水鸟数量突破百万只。这让他更加坚定地建议将湿地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推动“城市之肺”与市民生活深度融合。
  在四川自贡井盐生产现场,黄勇平深刻理解了传统产业的发展历程及转型需求;在长三角一体化调研中,他提出打破政策壁垒、构建高效政务服务平台,以促进区域协同创新。
  “这些经历让我意识到,唯有脚踩泥土、直面问题,才能提出‘接地气、可操作’的建议。”黄勇平说。
  推动破解“转化鸿沟”
  “科技成果转化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制度设计问题。”黄勇平认为,只有以制度为杠杆,才能破解科技与经济的“转化鸿沟”。当前,在科技成果转化中仍然存在中试环节经费缺口、复合型人才匮乏、政策支持碎片化等问题。对此,他连续三年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呼吁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委员会,通过政策资源撬动社会资本,系统性支持中试放大与规模化验证,推动“试管里的毫升”转化为“工厂里的吨级应用”。
  黄勇平注意到,当前科研评价体系过度侧重论文发表杂志排名与专利数量,忽视其实际应用价值,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为此,他建议优化评奖方式,参照诺贝尔奖和国家功勋奖的评奖方式,让成果多一些时间在社会上沉淀,经受各种检验后,再根据成果的贡献度来确定是否需要授予奖励。通过增加“应用效果”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的权重,让真正对社会有贡献的成果获得奖励。同时,他建议建立透明公开的评审机制,邀请跨领域的专家和用户参与评价。
  在政策层面,黄勇平呼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强化市场信任机制。例如,针对医疗数据互联互通、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等新业态,需同步构建隐私保护与基础设施建设框架,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扫清障碍。此外,针对科研仪器闲置问题,他提出推动设备共享与定向捐赠,让“沉睡”的仪器焕发新生。
  在履职中践行科学家精神
  履职期间,黄勇平坚持以使命为引领,在履职中践行科学家精神。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我深感责任重大。履职不仅是建言献策,更需以科学家的严谨态度推动政策落地。”黄勇平说。
  黄勇平提出的“黑水虻资源化利用建议”获国家五部委联合批复,让这个领域的从业人员受到极大鼓舞。在上海交通大学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黑水虻处理餐厨垃圾中试生产线已在该校建成,日处理餐厨废弃物4吨,为循环经济提供了实践样本,也为“无废校园”建设过程中解决湿垃圾这一最头痛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路径。
  这一成果让黄勇平更加坚信,科技工作者的使命不仅是探索未知,更要将知识转化为造福社会的生产力。在他看来,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自己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要担负起为这一动能注入制度活力的职责。
  “未来,我将继续以专业为舟、以调研为桨,在基础研究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保护等领域深耕细作,推动更多‘实验室智慧’转化为‘国家方案’。唯有如此,方能以科技之光点亮强国之路、以履职之实回应人民之盼。”黄勇平说。(记者 蒲晓磊)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