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泉州:以法治方式守护城市的“根”与“魂”

来源: 新华网  浏览字号:
  过去十年,福建省泉州市人大常委会在行使地方立法权过程中,高度聚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立法,构建起完备的地方性法规体系,已先后出台7部历史文化保护法规,占全市现行地方法规总数的一半以上。这一系列法规为千年古城的文脉传承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使泉州成功走出一条以良法促善治、保护利用并举的文化遗产保护之路。
  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强调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则要求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泉州市人大常委会的文化遗产立法正是对上述要求的生动践行:通过地方立法完善长效机制,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法治化轨道,以法治方式守护城市的“根”与“魂”。
  构建法规体系守护历史文脉
  泉州立法紧扣地方特色,围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这一核心,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法规,包括《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泉州市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条例》《泉州市华侨历史遗存保护条例》以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条例》等。这些法规覆盖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各个层面——既有聚焦具体遗产点的规定,也有贯通线状历史街区和整体名城风貌的制度设计,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保护网络。
  在“点”的层面,泉州出台了《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突出保护“海丝史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并在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后及时立法。《“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条例》建立多层次遗产保护管理体制,强调规划引领、建设管控和活化利用并重,致力于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的典范城市。条例的颁布实施将有力推动世界遗产保护法治化水平的全面提升和迭代升级,展现泉州在世界遗产保护中的担当。与此同时,立足泉州“十户人家九户侨”的侨乡特色,制定《泉州市华侨历史遗存保护条例》,规范华侨故居、侨批等侨乡遗存的保护管理与传承利用,着力守护华侨乡愁记忆,凝聚侨胞爱乡力量。
  在“线”的层面,泉州聚焦古城传统街巷和历史水系的保护。比如《泉州市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条例》针对中山路骑楼街这一全国现存最完整的骑楼老街,平衡居民合法权益与历史风貌保护,既注重骑楼建筑本体的修缮,又突出街区整体风貌的延续,使传统骑楼街区重新焕发生机。又如,泉州古城内河纵横,八卦沟、小八卦沟等既是重要排水防洪设施,也承载着城市记忆和文化脉络。《泉州市市区内沟河保护管理条例》将“发掘和保护城市历史文化”作为立法目的,在保护管理原则、编制专项规划等方面强调保护历史风貌,并对八卦沟、小八卦沟等历史遗存内沟河的保护管理作出具体规定。
  在“面”的层面,泉州出台了《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从历史城区、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三大要素入手实施整体保护,强调实现古城“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传承。此外,为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相融合,泉州还制定了《泉州市文化旅游发展促进条例》,加强文旅统筹规划,鼓励发展世界遗产游、滨海文化游等特色文旅项目,打造“宋元中国·海丝泉州”文化旅游品牌。至此,泉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规体系基本成型,成为泉州地方立法工作的一大亮点。
  创新立法机制凝聚全民合力
  良法善治的背后,是创新的立法理念和民主立法机制。“泉州地方立法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紧扣泉州丰富的文化底蕴突出地方特色,同时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建立‘全链条式’公众意见征集机制,广泛听取部门、专家、人大代表和基层群众的意见,凝聚各方共识。”泉州市人大常委会分管领导表示,立法过程中,泉州市人大常委会党组重大事项均向市委请示报告,确保政治方向正确;草案起草调研充分依靠市县两级政府职能部门和专家力量,主流媒体全程跟进立法动态,营造良好氛围。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公开征求意见、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并依托基层立法联系点以及代表微信工作群等渠道收集民意诉求,泉州将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纳入法规考虑,实现了开门立法、汇聚民智。
  在法规实施环节,泉州同样注重机制创新,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2019年,泉州市人大常委会在全省率先通过决定,建立推动法规实施的“三入”工作机制,即促进地方性法规进入执法、融入司法、列入普法。同时还建立起“法规实施一年内调研、两年后执法检查、三年立法后评估”的跟踪监督制度,确保法规落地生根。通过上下联动的闭环监督,人大持续督促相关部门完善配套制度、落实基础工作,并组织专题询问和满意度测评,不断增强法规实施的实际效果。在各级人大的共同努力下,世界遗产保护等重点法规得到有效贯彻,全社会保护合力正在形成。
  良法善治激发古城新活力
  完善的法规体系不仅守护了历史文脉,更为古城注入了发展新动能。在法规引领下,泉州坚持“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的理念,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文旅融合的双赢局面。
  近年来,泉州以修旧如旧的方式对古城核心区进行系统修缮提升:完成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骑楼建筑加固修缮设计,再现坊巷原有风貌;实施天后宫、施琅故居、锡兰侨旧居等文物点的保护修缮。在非遗保护方面,通过地方立法明确资金保障和传承发展措施,泉州对古城内21个非遗传习所给予补助,建立传统建筑工匠档案,开展“师带徒”古城修复技能传承活动。每年元宵灯会、民俗踩街、非遗美食节等活动在古城持续举办,“世遗+非遗”成为泉州文旅融合的新亮点。目前,全市已培育近千名文化传播志愿者和数以万计的古城文化志愿者,训练专业讲解员300多人,古城居民自豪感和参与感显著提升。
  良法促发展,文旅结硕果。借助世界遗产的金字招牌和完善的法规保障,泉州古城的文旅产业驶上了快车道。2025年“五一”假期泉州接待游客总量超700万人次,游客总花费超60亿元,同比增长近三成。泉州古城连续5日接待游客均破20万人次,其中,西街接待59.93万人次,增长48.4%。泉州古城成功入选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西街荣膺“2024年文旅融合创新街区”全国十佳案例,中山路被评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宋元中国·海丝泉州”的世界遗产品牌效应持续放大,古城文化经济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
  基层治理同频共振于文旅繁荣之中。各级政府在法规指引下实施古城街巷综合提升工程,完善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让古城“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人文魅力更趋浓厚。社区和群众主动投身遗产保护:许多街区将文物保护纳入居民公约,成立志愿巡查队伍;在侨乡聚居的村镇,村委会将华侨遗存保护写进村规民约并组建群众性保护组织,实现群策群力守护侨乡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不仅为市民共享,也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留住了原住民的生活生态圈。可以说,地方立法为古城注入“留得住记忆,守得住乡愁”的温度,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良性循环渐次形成。
  “守护老祖宗留下的瑰宝,必须从顶层制度设计贯彻到基层,再落实到全社会共同参与。”泉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人的一席话道出了泉州以良法促善治的深刻理念。通过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泉州市已基本建立起历史文化保护法规体系,在世界遗产城市治理方面打造出可借鉴、可推广的“泉州样本”。如今的泉州,古城更新与文脉传承相得益彰,文化遗产正焕发新活力、惠及广大民众,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可以预见,在法治保驾护航下,这座千年古城必将续写更加辉煌的文化篇章。(肖松清、林楷煜)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