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源城人大:创新“代表+”履职模式 助力“百千万工程”

来源: 南方+客户端  浏览字号:
  在人大代表联络站,人大代表、党政领导进“站”入“家”,收集民意、解决难题,让“民意”变“满意”;在基层一线,人大代表创新运用“四提四诊”工作法,深入调研,精准建言,让建议从“纸面”落到“地面”;富民强村中,人大代表牵线搭桥,招才引商,为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是聚焦群众关切的民生工程。 在“百千万工程”这一主战场上,“人大代表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干得了什么”?为了回答这一课题,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人大常委会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创新“代表+”履职模式,让人大代表履职有平台、工作有机制、活动有载体,支持和引导人大代表当好“百千万工程”的战斗员、宣传员、监督员,持续激发人大代表的履职潜力、建言活力、为民动力,助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小小“联络站” 搭建履职“大平台” 
  今年3月,位于源城区新江街道的“和美共富工坊”挂牌成立。该工坊可为辖区居民提供钩编、布艺、刺绣等手工艺技能培训,定向对接企业订单,重点帮扶低收入家庭、残疾人、失业妇女等群体,让他们实现“带娃增收两不误”。
  “和美共富工坊”的成立离不开新江街道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的推动。今年年初,联络站通过调研了解到,辖区内低收入家庭、残疾人、失业妇女、部分居民等群体还存在就业难、增收渠道有限、照顾家庭无法外出务工等问题,为此提出了“整合资源打造‘家门口就业平台’、链接企业订单实现灵活就业”的建议,后该建议被纳入“百千万工程”重点任务。目前,该工坊已解决约300名困难群众就业,预计人均年增收超2万元。
  人大代表联络站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单元,是发挥代表主体作用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源城区人大常委会坚持把推进代表联络站建设作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抓手和发挥代表作用的重要依托,大力推进人大代表联络站标准化、规范化、常态化建设,建立60个线下实体“家站室”,其中有1个代表之家、7个镇街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5个行业服务人大代表联络站、1个工业园区人大代表联络站,46个村(居)人大代表联络站。在此基础上,按照上级人大要求,优化提升,建立29个线上联络站。无论线上和线下,联络站都坚持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建立了代表接待群众日等相关制度,定期组织代表进站接待选民,收集社情民意,并做好跟踪督办和反馈,将代表履职从“会议室”延伸到“工作台”,打造成民意收集的“前哨站”、资源整合的“枢纽站”、民生改善的“加油站”,打通了代表与群众联系的“最后一米”。
  通过人大代表联络站解决问题的,在源城区还有很多。曾经,源城区源西街道岭塘社区背街小巷的路灯因年久失修,给当地居民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后来,源西街道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了解这一情况后,主动担当,立即组织驻站代表捐赠了50盏太阳能路灯。当地居民不仅向参与捐赠的代表回赠了锦旗,还专门来到联络站,当面向代表们道谢:“感谢你们帮我们解决大难题,今后晚上出门不用手机照明,方便多了。”
  源西街道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负责人告诉记者,代表们依托联络站,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心声,如今,“有事去联络站找代表”,已然在群众中成为常态。
  创新“四提四诊”工作法 精准高效为民解忧
  近日,源城区源南镇双下村的长者食堂工地机器轰鸣,食堂主体工程正加快建设中,预计8月底建成投入投用,届时全村300多位老人“吃饭难”问题将得到解决。
  项目顺利推进的背后,离不开双下村代表联络站驻站人大代表的努力与付出。源南镇人大代表刘伯友在调研中了解到,双下村有300多位老人,且多是独居老人、空巢老人,存在做饭不方便、营养没保障的“吃饭难”问题,于是向当地政府提出了建设长者食堂的建议。为了将村民的“食事”办实,人大代表联络站的代表们深入走访调研,广泛征求意见。今年年初,双下村的长者食堂顺利动工。
  如何精准提升代表履职能力,高效发挥代表履职效能?今年以来,源城区人大常委会根据源城区委工作部署,创新开展“微调研”“勤建言”等活动,将各级人大代表组成若干个“微调研”小分队,常态化走进镇街、村(居)、居民农户家中,深入了解掌握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想,将代表履职的触角延伸到群众家门口。
  为寻求代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最佳契合点,源城区人大常委会创新提出了“四提四诊”工作法,即提升眼力“望”,“坐诊”听民声;提升耳力“闻”,“巡诊”察民情;提升口力“问”,“出诊”聚民智;提升指力“切”,“会诊”解民困。“四提四诊”工作法不仅要求人大代表不断提高观察力和洞察力,以及倾听民声的敏锐度,还要有清晰的表达能力和系统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医生式的坐诊、巡诊、出诊、会诊等方式,精准把握群众需求,精心梳理问题所在,精准建言献策,确保让建议从“纸面”落到“地面”。
  在“四提四诊”工作法的指导下,源城区各级人大代表深入基层一线,听取意见建议,及时反馈给党委、政府,一批高质量的代表建议得到了采纳并落地实施。在东埔代表团代表推动下,东埔街道设立了固定的夜市摊位,搞活了地摊经济,增加了居民群众的收入。为响应广东省人大提出的“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人大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去年以来源城区人大常委会发动市、区两级人大代表募捐43万余元,建立人大代表林,助力绿美源城生态建设,受到了广东省人大常委会领导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为进一步加强人大代表和群众的联系,去年以来源城区人大常委会积极推广应用“数字人大”,构建了“互联网+联络站+人大代表+群众”双向沟通机制,既能满足群众线上反映问题的需求,又能线下启动流转办理程序,畅通代表履职为民“最后一米”。
  人大代表来自人民、为了人民,要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源城区人大还聚焦民生关切,持续推进代表建议重点督办、对口督办、跟踪督办,完善办理工作链条,健全办理结果评价机制,切实保障群众关切的“民生清单”变成群众的“幸福账单”。
  “外出乡亲+群众”双向奔赴 共绘致富“新画卷”
  “百千万工程”亟需多元主体协同发力,而外出乡亲凭借其深厚的家乡情结、强烈的反哺意愿和丰富的资源渠道,在促进乡村产业兴旺、文化振兴、乡风文明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成为推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的重要内生力量。
  源城区人大常委会在“百千万工程”实施的关键阶段,积极发挥人大代表的资源优势和影响力,探索代表联络外出乡亲机制,举办外出乡亲恳谈会等活动,引导动员在外乡亲返乡投资创业或为家乡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牵线搭桥。源城区人大代表邝志勇,利用自身的人脉资源,穿针引线,多次不辞劳苦往返珠三角地区,用心用情说服一位企业家朋友到河源投资兴业,创办了一家人工智能工厂。
  事实上,各级人大代表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作为,招商引才或返乡创业的例子在源城区俯拾皆是。人大代表罗冠军多年在广州经商办厂,在政府的感召下,毅然将制衣工厂迁回家乡,解决了周边群众就业问题,不仅向当地政府积极缴交税费,而且还主动每年为就业人员购买社保费用200多万元。人大代表罗鑫大学毕业后,返乡自主创业,成立桂佳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主动为家乡和当地政府分忧,租下了几千亩的水田种植稻谷,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人大代表在前面带动,群众也要在后面推一把,大家拧成一股绳。源城区人大代表、源南镇双下村人大代表联络站站长刘建强,是源南镇双下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他积极推动水经济产业发展,引进唯品会、顺丰等知名公司,建立区域现代物流中心,使双下村及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园区就业、企业分红等方式共享发展红利,2025年村集体收入有望增加至1856万元,每年每个村民福利分红收入预计1800元,一跃成为全市的“首富村”。群众看到刘建强真心实意为大家谋福祉,纷纷转变思想,从最初的不愿征地拆迁,到最后变成村委会决策实施的坚定支持者、推动者,让一批欲落户该地的企业从“担心”变成“放心”。目前,双下村以农夫山泉、华润怡宝为龙头的水经济产业园基本成形,带动娃哈哈等知名企业入驻,形成集饮用水生产、饮料加工、食品制造于一体的产业集群。
  在源城,像刘建强这样的人大代表还有很多,李文东、肖建标、何杰、缪素兰、林峰婷、张欲兴、殷玉梅、蓝敏红、何曼华、林尧、罗冠军、汤晓宇……他们积极投身源城区“百千万工程”“产业大会战”等中心工作一线,出钱出力、捐款捐物,展现人大代表的担当和责任。
  新时代需要新作为。一件件重点建议、一桩桩民生实事、一次次履职调研……源城区各级人大代表有力发挥代表联络站的作用,精准对接群众“急难愁盼”,察民意、纾民困、助发展,深入践行“人大代表为人民”初心使命,助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河源、源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成为丰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真实写照。 
编 辑: 夏红真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