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金华:代表联络站来了“三官一师一员”
通讯员 朱剑冰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王博勋
“专业人议专业事,人大代表联络站把专业法律服务和司法力量送到了家门口!”在金华市婺城区洋埠镇“三官一师一员”(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人民调解员)进人大代表联络站活动中,面对土地纠纷等历史遗留问题的专业解纷建议,现场群众的满意溢于言表。
这是金华市人大常委会创新做好“代表联络站+”的文章、探索开展“三官一师一员”进人大代表联络站活动的一个缩影。从在婺城区试点到全市推行,2024年活动开展以来,有效融合人大、司法和民间力量,形成协同治理合力,以法治专业力量推进“微治理”、服务“大民生”。
专业力量下沉,破解群众急难愁盼
“司法专业+代表服务,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今年2月,“三官一师一员”组团走进郑家坞镇人大代表联络站,成功化解了一起企业知识产权纠纷。
此前,郑家坞镇一家锁具企业发现同乡在缅甸仿冒其产品,多次自行协商无果。浦江县人大代表吴景伟了解有关情况后,通过“一键扫码”向镇代表联络站反映情况。县人大常委会依据“就近就便、定人定点”原则,迅速匹配对口的“三官一师一员”团队。“三官一师一员”一同进站,结合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精准梳理跨境维权路径,为双方当事人给出切实可行的解纷建议。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签订调解协议,当场握手言和。
建房纠纷、环境优化、教育难题……聚焦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百姓生活“关键小事”,金华市各级人大精心设计活动主题,注重临时活动的便利化安排与定期活动的主题化开展,形成了灵活有序的进站模式。市人大常委会监察司法工委相关负责同志介绍,依托全市各级人大代表联络站,“三官一师一员”积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助力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为基层群众提供更便捷更专业的法律服务,促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精细化。
创新制度机制,常态化服务“不打烊”
人大代表与基层群众面对面交流,认真倾听心声与诉求;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和人民调解员凭借自身专业优势出谋划策,推动解决百姓难题……走进一个个代表联络站,一幅幅齐心聚力解民忧的生动画面展现在眼前。
各代表联络站还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等活动。如在画水镇人大代表联络站,警官结合辖区实际,分析交通事故特征、拆解反诈防骗技巧,现场群众直言:“讲解接地气,听得懂、用得上!”
为推动“三官一师一员”进站活动常态化、规范化,金华市人大常委会统筹协调全市105个乡镇、42个街道代表联络站开展进站活动,并规范流程、制定标准,确保活动开展有章可循。打造专业化队伍,从全市精选600名法官、304名检察官、849名律师及调解员参加进站活动。同时,建立问题收集、交办、跟踪和反馈的闭环管理制度,让群众诉求有回应、有着落。
聚焦民生需求,小站点彰显大作为
“三官一师一员”进站活动的有效开展,依托于金华市已有的代表联络站建设成果。近年来,全市建成172个代表联络站,形成“双联系四联动”的体系,常态化组织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进站,不断增强代表联络站与立法、监督等工作的协同。
“以前代表联络站多是‘听意见’,现在能‘解难题’。”这是代表们的共同心声。截至目前,全市共开展“三官一师一员”进站活动150余场,收集各类民情民意1215件,化解重大矛盾纠纷90件,办理涉公检法司机关的民生领域代表建议60件,推动代表建议转化为公益诉讼线索52条,解答法律疑难问题3559个,受益群众达13000余人次,切实发挥“小站点、微治理、真服务”作用。
积极推进进站活动成果转化,金华市各级人大梳理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推动民智良策转化为立法监督项目。同时,充分利用“金司评”、“金代通”等数字化系统,实现活动公告、邀约和评价“一键智达”,让更多群众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中来。
随着“三官一师一员”进站活动在八婺大地生根开花,人大代表更有为、代表联络站更有用、司法力量更联动、人大制度更可感,群众的“揪心事”变成了“舒心事”,“强烈呼声”变为了“幸福掌声”。
编 辑: 刘冬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