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为产业集群“把脉开方”,助力特色园区提档升级
“产业集群+特色园区”是加速产业聚集的重要载体,是促进特色园区转型升级、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抓手。4月27日,无锡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产业集群+特色园区”发展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督促政府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特色产业园实现从诞生成长到发展壮大。

近年来,全市坚定不移推进“产业集群+特色园区”建设,坚持以园区高品质建设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提升建设“465”现代产业集群筑牢关键支撑、提供强劲动能。《报告》中指出,目前全市共有已建、在建园区146家,规划拟建67家,实现“465”现代产业集群各领域全覆盖。全市园区围绕“六个一”标准(园区规划、主导产业、专业队伍、专项政策、创新平台、产业基金)规范建设运营,2023年以来共认定39家市级特色园区和35家培育园区。截至2024年底,39家市级特色园区共计规划用地10.5万亩,实际已开发6.1万亩;集聚各类企业8866家,其中规上企业1470家,营收总规模达9408.7亿元。从园区(含已建、在建、拟建)的产业分布看,地标产业70家、优势产业103家、未来产业40家,呈现“竞相绽放、竞逐产业”的良好发展态势。
深入产业园区
人大履职打出“组合拳”
今年年初,市人大常委会就将“产业集群+特色园区”发展情况列入年度监督工作计划。近期,市人大开发区委员会多次深入全市多个板块调研,通过听取专项汇报、实地考察调研、召开部门座谈会、组织各级人大代表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相关部门、园区机构、企业家代表、人大代表等多方意见,提出专题调研报告,助力打通产业特色园区的堵点、难点、提升亮点,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人大智慧和力量。
3月14日,市人大开发区委员会赴梁溪科技城、锡山区、惠山区、无锡经开区开展“产业集群+特色园区”发展情况专题调研,先后实地考察了无锡梁溪科技城人工智能产业园、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惠山)、无锡(锡山)电动车辆产业园、无锡(经开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园等地,深入了解各园区在产业集群发展、特色园区建设、机构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做法,现场代表们为园区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为进一步激发园区创新活力,我们应建立健全产业孵化基金体系,为种子期、初创期科技企业提供‘首投+跟投’的金融支持,破解融资难题。”惠山区人大代表陈佳建议,要打造大数据全生态链发展平台,创新“场景开放+数据招商”模式,以“数实融合”为牵引大力推动园区发展。
在实地考察基础上,3月—4月期间,调研组分别在各地召开座谈会,听取梁溪科技城管理局、锡山区工信局、惠山区工信局、无锡经开区管委会等关于“产业集群+特色园区”发展情况的汇报,聚焦各个园区的发展情况和存在问题,作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除此之外,市人大开发区委员会还赴宜兴、新吴调研“产业集群+特色园区”的发展情况。在各级人大代表座谈会上,针对园区中企业需求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孙华芹建议,进一步强化“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服务理念,建立常态化企业诉求响应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匹配政策资源。另外,鼓励园区与企业共建共享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直指问题核心
助力园区建设跑出“加速度”
在调研中,市人大开发区委员会发现我市的“产业集群+特色园区”发展顶层设计系统清晰、规划布局科学明确、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科技创新生态正加速形成。目前,累计建成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5个(物联网、生物医药、高端纺织、特钢材料、大飞机)、列全省第二。“5+X”未来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大关,4个未来产业超百亿元(人工智能、氢能和储能、第三代半导体、商业航天),空天产业、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入选首批省级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截至2024年底,39家市级特色园区中入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瞪羚、省独角兽(潜在独角兽)、市雏鹰、市瞪羚、市准独角兽企业共计1867家,园区现有市级以上创新平台806个(其中国家级36个)、公共服务平台156个,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1211人。
然而特色园区建设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主要体现在部门协同推进的意识仍待加强,产业集群与园区互动不够紧密,园区同质化布局依然存在,主导产业辨识度还不高、产业生态还不健全、配套建设还不完善、“科产城人”融合发展水平还不高等等,推动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针对短板,人大代表纷纷表示,要出实策破解“产业园区”难题。
产业园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为此,市人大开发区委员会提出了强化政策引领、加快产业集聚、突出科技创新、提升服务功能 、促进协同开放等一揽子具体建议。其中,建议坚持全市“一盘棋”思维,提高园区土地使用效率,科学划定各板块园区功能定位与产业边界。在发展特色产业集聚度方面,建议加大物联网、集成电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提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瞪羚、独角兽企业的培育力度,进一步拓展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另外,还需要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地特色园区,承接高端产业溢出效应。加强与海外友好城市的产业园区和重点企业对接,破解关税壁垒,助力特色园区提升国际化水平与竞争力。
当前,部分产业园区出现同质化的现象,对此,市人大开发区委员会委员吴美燕表示,要严格特色园区评估标准,避免园区同质化发展。“我们要加强发挥龙头企业的独特作用,鼓励园区联合龙头企业设立产业基金,重点扶持技术攻关与配套企业,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降低协作成本,还要加强专业服务,引入市场化运营团队。”
特色产业园区是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创新发展的主动力,开放发展的主窗口。会后,市人大常委会将督促政府部门高质量落实常委会审议意见,加快特色园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业科技创新融合发展新高地。
编 辑: 夏红真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