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盐城人大:以法治之力护生态之美
在大洋湾看樱花烂漫,在荷兰花海邂逅郁金香的芬芳,在黄海湿地听鹿鸣呦呦,在森林公园享受氧吧的治愈时刻……春和日暖,四海游客徜徉于盐阜大地,每一帧风景都演绎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意篇章。近年来,盐城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助力美丽盐城建设作为履职重点,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用法治力量守护碧水蓝天,彰显担当作为。

守护世遗湿地,擦亮“诗与远方”新名片
盐城作为全国唯一同时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国际湿地城市”两张国际名片的生态城市,申遗六年来,始终将湿地保护置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位置,全力推动湿地保护与世界自然遗产可持续发展。
良好的生态资源成就了盐城海滨的“诗与远方”,令无数人心向往之。“湿地之美很大程度上代表着盐城之美,要充分发挥人大职能,持续加大湿地保护和修复力度,积极推动生态价值多元转化,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盐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王荣提出明确要求。
盐城市人大常委会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湿地保护的重要指示要求,围绕市委“勇当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碳路先锋’”部署要求,以《盐城市黄海湿地保护条例》为保障,探索“人大+”多元监督模式,构建湿地保护法治化框架,守护大美湿地,保护自然遗产。2024年,全市新增湿地保护面积1.25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50.9%。
为进一步放大“1+1>2”监督效应,盐城市人大常委会环资委把湿地保护作为试点监督课题,探索整合人大监督与司法监督力量,创新推行“一个联席制度、三项机制”的“1+3”生态监督贯通模式,着力推动对象互通、内容互补、形式互融,打出联动监督“组合拳”。
盐城市人大常委会环资委牵头,与市中级法院环资庭、市检察院公益诉讼部、市公安局食药环侦支队建立了湿地保护监督贯通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聚焦保护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湿地保护和利用、突出问题整改等湿地保护领域的重点问题,定期研究,共同会商,形成合力。在人大视察调研前,汇总法院、检察、公安部门的意见,形成监督内容清单;视察调研时,邀请三个部门派员参加,靶向开展联动监督;视察结束后,提出审议意见及整改问题清单,同时抄送法院、检察、公安跟进落实。通过“全链条联动互动、全周期闭环管理、全方位转化运用”三项机制,依次传导,递进互动,实现监督“主体、程序、渠道、成果”的全贯通,带动各监督力量各司其职、优势互补,推动盐城湿地保护监督从有形到有效。
据了解,盐城市成立了全省首家环境行政执法和司法联动联络室,强化检察、公安、环境资源行政执法机关的衔接配合。同时,构建生态修复多元共治和跨域协助机制,深入推进“恢复性司法+社会综合治理”,积极采取“补植复绿,增殖流放、劳务代偿”等替代性修复措施,让湿地“破坏者”转变为“修复者”。
助力水环境治理,打造“幸福河湖”新样板
问水先问清。全市的河道水质有没有提升?水情面貌能不能看清?……2025年3月份,盐城市人大常委会对去年推动突出环境问题整改行动中所提问题的处理情况进行实地检查,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回头看”。
“水环境治理不是一日之功。不仅局限于看得见的‘面子’问题,更关乎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治理成效稳定性等看不见的‘里子’问题。”“不能只让河长挂个名、贴个牌,不仅要有名更要有实。”“严格考核奖惩,才能确保河(湖)长的履职到位。”……围绕水生态环境改善、依法治水,代表们提出了许多意见建议。
代表有呼声,人大有回应。在经过调研论证后,建立人大代表水环境监督员制度,被确立为今年的治水着力点。
此前,盐城人大常委会每年紧扣一个专题打好人大监督“组合拳”,以“一督多年、每年必督”的决心,持之以恒助推治水工作向纵深推进。
作为助推水环境治理的关键抓手,在各级代表的积极参与下,水环境监督员制度得以全面深化,工作基础更加厚实,每一条河道都拥有了专属的“守护使者”。
为确保该项制度真正落地生根、发挥实效,市、县人大协同发力,全力推动建立“一河一策”治理台账,依据不同河道的特征与实际问题,量身定制个性化治理方案。
随着河湖保护网越织越密,健全河道保护管理部门联动和执法协作机制、完善日常监督管理、抓好污染源头治理、探索河道管护社会化服务…..代表们的一条条建议也落实到一条条河道治理的工作日常中。
“2024年,18名市级河长带头巡河,带动全市7630名河长巡河达34万次,建成幸福河湖154条,建成农村生态河道1119公里….” 在2025年4月27日召开的盐城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28 次会议上,市政府所作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工作报告中, “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环境生态图景愈发清晰。
创新绿色低碳路径,激活“零碳产业”新引擎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盐城港全自动化集装箱堆场获得全国首个国际零碳认证,大丰港经开区、射阳港经开区等6家单位入选省首批碳达峰碳中和试点,新能源产业入选首批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示范集群……绿色赛道上,过去一年,盐城绿色低碳转型成绩单可谓亮眼。
人大代表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力量。盐城市人大常委会以“聚焦发展高质量、勇当五个排头兵”主题实践活动为抓手,把督办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议案、助推零碳产业园建设、推动湿地“碳汇贷”“海洋蓝色碳汇贷”金融创新等议题作为监督重点,动员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在推动全市绿色低碳发展中献计献策。
“切实加强绿色科技创新和绿色技术推广应用,积极拓展新能源示范应用场景……”在“勇当推动绿色发展排头兵”为主题的代表讲坛上,市人大代表、江苏蛟龙打捞航务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向东畅谈道。近年来,市县人大聚焦绿色低碳发展,多次举办代表讲坛、常委会列席代表座谈会等活动,讲好绿色故事、传播低碳理念成为人大代表的共识。
作为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盐城积极探索不同模式下“绿电+”零碳产业园区建设路径。其中,射阳港零碳产业园以“绿电+新型电力系统”为特色,大丰港零碳产业园以“绿电+氢能”为特色,滨海港零碳产业园以“绿电+冷能”为特色,三家园区在相同赛道上避免同质化竞争,瞄准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发力,为全国建立一批零碳园区贡献不同样本。

推动环境问题整改,构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2024年6月至9月,盐城市人大常委会在人大系统内开展的“推动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专项行动”在全市上下引起了强烈反响。四个月的专项行动,盐城市县镇五级人大代表化身“生态网格员”,聚焦突出环境问题清单、督察反馈问题、群众来信来访等6方面内容,紧盯“整改方案、时间节点、整治成效”三个环节,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分组行动、层层推进,将任务“清单化”,进行“销帐式”落实,推动解决了一批“老大难”问题。
各县镇人大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代表根植于基层、联系群众的优势,组织代表挂牌督察、巡查暗访,全程跟踪问题整改进度,进一步织密全覆盖、立体化的监督网络。
阜宁县人大充分利用人大代表云家“民呼我为”平台,发动742名代表参与生态环境“随手拍”活动,发现并推动解决837个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激发了生态环境保护的“代表力量”。盐都区楼王镇人大开展“三线工作法”,以“民生安全线”织密生态防护网,以“助企发展线”破解企业用工、融资难题,以“幸福生活线”推动乡村振兴。盐南高新区新河街道人大推行企业点单、代表定单、政府接单、人大验单“四单模式”,助推全区近20家企业解决了一批企业用地、政策申报、技术升级等难题……
市人大谋篇布局,县镇人大扎实推进,三级人大协同联动,推动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走深走实。
从黄海湿地的鹤鹿共鸣,到零碳产业园的风光涌动;从“幸福河湖”的碧波荡漾,到“美丽盐城”的常态守护……盐城人大常委会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以法治之力,全民之智,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努力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