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茂名:立足地方特色 彰显立法担当
地方特色是地方立法的生命力所在。近年来,茂名市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在茂名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小切口”立法,立足地方特色,彰显立法担当,以良法促发展保善治。
在全省2025年立法工作会议上,茂名市的经验做法引起广泛共鸣,获得充分肯定。
坚持人大主导和问题导向
在立法引领中展现茂名特色
立什么法,人大主导。茂名是广东省农业大市、石化大市,立法领域众多、任务繁重。在茂名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茂名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人大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加强法规项目的统筹安排,改变以往部门提什么、人大就审什么的模式,变被动“等米下锅”为主动“点菜上桌”。如针对茂名台风、暴雨、雷电等灾害性天气频发问题,提出将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纳入立法项目,推动完善茂名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责任体系,提升防御和应急能力。
针对问题立法,立法解决问题。如在化橘红保护发展条例立法中,茂名市人大常委会针对以次充好乱象设置质量安全追溯制度,针对本地产品竞争力和品牌建设不够强的问题设置产品质量地方标准制度,针对网络侵权行为较多的问题设置地理标志日常监管和线上监管相结合的制度。条例出台后,茂名市建成全国首个化橘红博览中心和检验检测中心、地标驿站,发布地方标准9项,建立“化橘红产业智慧信息系统平台”等大数据平台,化橘红地标产品竞争力显著提高,2024年生产总值达115亿元,比立法前增加了43亿元,立法效果立竿见影。
主动沟通协调,平衡利益关系。在立法过程中,遇有分歧意见或部门争议,茂名市人大常委会主动沟通协调。如在制定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过程中,在农村生活垃圾主管部门等重点问题上,面对上位法没有明确规定、政府部门之间存在重大分歧争议等障碍,茂名市人大常委会领导组织市政府分管住房建设、农业农村工作的两位副市长召开协调会,最终达成共识,明确了主管部门和责任划分,为法规有效实施打好坚实基础。
立足发展所需和群众所盼
在推进重点领域立法中展现茂名特色
立足农业大市实际,强化“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领域立法。围绕茂名市委“全产业链打造‘五棵树一条鱼一桌菜’特色产业”工作部署,茂名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化橘红保护发展条例、古荔枝树保护条例,撬动化橘红、荔枝全产业链产值超220亿元。及时修改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把茂名市成熟的、行之有效的“一户一宅、建新拆旧、带图审批、现场办公、管好工匠、管住材料”二十四字农村建房工作机制通过法规制度固定下来,让广大农村既有新房又有新貌。
立足绿水青山,强化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立法。为解决500多万群众生活用水污染问题,茂名市人大常委会制定高州水库水质保护条例,水库水质由Ⅲ类上升到Ⅱ类,困扰多年的蓝藻水华现象得到有效治理。制定露天矿生态公园保护管理条例,推动彻底改变露天矿污水横流、矿坑湖水酸化、废渣盖满山头等恶劣状况,昔日“城市伤疤”蝶变为“网红旅游打卡点”,成为《人民日报》推荐的治理典范。
立足石化产业,强化公共安全领域立法。茂名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有效填补上位法在危化品道路运输装卸环节管理和执法方面的空白,推动危化品运输车辆监控覆盖率100%,超载违章下降99.9%,超速违章下降92.9%。制定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科学划定禁燃区,有效预防和减少石油化工企业发生爆炸、火灾风险隐患。
立足新业态新产业,强化新兴领域立法。茂名市人大常委会制定新业态经营场所消防安全管理条例,明确职能部门职责,建立名录制度、分级管理制度等,解决点播影院、民宿等新业态经营场所消防安全条件不够完善、火灾风险较大等问题。
坚持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
在立法体制机制中展现茂名特色
建立完善“深调研”工作机制。茂名市人大常委会坚持“走下去、请上来、走出去”融合调研模式,每一个立法项目,都制定详细的调研方案,分阶段研究确定调研提纲,找准关键问题,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破解的对策措施。2023年以来进一步创新方式,由茂名市人大常委会各副主任分别带领组成人员、人大代表和立法专家等到各地开展调研,面对面充分听取基层立法声音。如在修改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条例过程中,茂名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分别率6个调研组深入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听取基层工作人员和村民意见,使条例修改更接地气。
不断拓宽社会参与立法渠道。茂名市人大常委会建好用好基层立法联系点,将立法联系点与相关立法挂钩,提高法规的实用性。比如在制定古荔枝树保护条例过程中,委托联系点征求荔枝种植户、生产企业、产业协会、专家等意见建议,对条例制度的设计起到关键作用。依托化橘红、荔枝等产业人大代表联络站征集五级代表对立法计划、化橘红保护发展条例、古荔枝树保护条例的意见建议,为高质量立法凝聚代表力量。
用好“双层参谋”制度。茂名市人大常委会善于借力“外脑”,充分发挥25名立法咨询专家和10名法务助理在理论研究和法律实务方面的优势,为法规案“把脉问诊”、建言献策,不断提升审议能力。
编 辑: 刘冬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