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徐淙祥:坚守科技种粮梦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王萍 张玮琦
徐淙祥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党支部书记
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有位种粮人几十年风雨无阻,于日出之际准时赴约田间,辛勤劳作,耕耘丰收的希望。他就是曾给习近平总书记留下深刻印象的种粮能手——徐淙祥。
2022年6月1日,徐淙祥种植的1230亩小麦获得大丰收,他欣喜地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下一封信,分享丰收的喜悦。当月27日他就收到总书记的回信。信中指出:“希望种粮大户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一封沾满泥土气息的来信,蕴含着种粮人朴素的“粮”心;一封饱含深情与期许的回信,承载着总书记对种粮大户、对粮食安全的关心。殷殷嘱托,牢记心间。多年来,徐淙祥坚定科学种粮的信心,屡屡创下小麦、玉米、大豆的安徽单产纪录,他领衔或参与研发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在黄淮地区得到大范围推广。
从2013年起,徐淙祥连续当选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多年来,徐淙祥聚焦“三农”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与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息息相关的建议,积极为农民群众发声。2025年全国人代会召开在即,徐淙祥忙着调研,准备将广大农民的心声带到人民大会堂。他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为农民增收解忧帮困,为农业发展尽心尽力,让大家一起把日子过得更好,是我的职责所在。我将继续做好履职工作,真心为农民鼓与呼,为粮食安全、‘端牢饭碗’贡献自己一份力。”

徐淙祥代表坚守“我是一个种粮食的人”的初心,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图为徐淙祥向记者展示麦苗。摄影/本刊记者 许义甫
扎根皖北 用科技为农业赋能
“这是我们精心培育的千亩农业示范园,也是高标准农田展示园。在这里我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用北斗导航技术进行播种、大型农业机械进行深耕深旋深耙等,实现机械化耕作、科技化管理、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你看这小麦,出苗非常整齐一致,还是优良品种。这类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太和县起到一个引领示范作用。”站在麦田里的徐淙祥弯着腰仔细察看每一株麦苗的长势,笑眯眯地向记者介绍,话语间充满了自豪。
走进千亩农业示范园,各式各样的农机设备映入眼帘。“农业也是一个高科技产业。以前种地面朝黄土背朝天,是个力气活,现在种地更多依靠科学技术。”徐淙祥指着这些设备介绍道,“往近了看,这是自走式喷灌机、大型收割机、土地旋耕机、打捆机,还有负责监测苗情的无人机。往远了说,利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进行播种、施肥、打药、收割,农业的劳动强度和投入成本都大大降低。”
在1972年高中毕业后,徐淙祥放弃留在城里当老师的机会,毅然决然地投身农村的种粮事业。与土地结缘、与粮食为伴50多年,被誉为“安徽麦王”的徐淙祥,一直潜心钻研农业科学技术,2010年牵头成立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逐渐成为当地种粮大户,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种粮标兵”等称号。
“我这个实验田每年都有小麦亩产超800公斤的示范田,每年都有大豆亩产达到250公斤以上的高产田块,夏玉米的种植也出现了亩产超吨量的田块。利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在遇到各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也能够降本增产增收。”徐淙祥介绍,一些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将他所带领建立的农业科技创新基地作为实验示范基地,在种植过程中经常到基地和他交流农业发展的先进技术,确保粮食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
在徐淙祥的影响下,他的儿子徐健跟着他成长为当地远近闻名的种粮能手,负责管理1200多亩高产田。2018年,徐淙祥的孙子徐旭东大学毕业后,也选择回到家乡跟爷爷一起种粮,成为一名“新农人”。全程机械化、计算机操作、数据分析、品种试验……几年下来,当初那个青涩的小伙子徐旭东已经皮肤黝黑,说起现代农业头头是道。
加快种子关键技术攻关,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徐淙祥一家祖孙三代先后加入种粮队伍,把守望麦田的薪火接力传承下去,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成为中国万千“种粮大户”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的一个缩影。
逐梦麦田 带领农民增产增收
“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我们是带领群众干,做给群众看,帮助群众赚。”“良种良法遇良田,优质高产没困难。良机良技配良种,节本增收显神通。”“规模出效益,科技创高产。农机节成本,政策是保障。”徐淙祥从自己50多年的科学种粮经验中,总结出了小麦、玉米、大豆的一整套绿色高效种植技术,并编成60条顺口溜,积极推广给周边群众,这些顺口溜成为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法宝”。
种子是粮食的芯片。良种配良法,是徐淙祥探索增收的经验之一。近十年,徐淙祥培育出了“太丰8号”、“太丰3号”小麦和“太丰6号”高蛋白大豆等6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累计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200多项。他主持选育的农业新品种,大大推动了当地农业增效、村民增收。
从千亩农业示范园望向更宽广的远方,徐淙祥告诉记者,我国未来的农业,一定是走规模化道路,规模种植、科技管理、机械工作、订单销售,发展优质、专用、绿色、品牌、数字农业。
信心,来源于实践。在牵头成立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后,徐淙祥带领村民开展绿色生态优质高产种植。粮食生产千亩连片,实现了生产规模化、销售订单化、产品品牌化、技术标准化、管理科学化。合作社与种业公司签订产销合同,帮助本村和周边2000余户贫困户、上万名农民成功脱贫致富。
除了成立合作社,徐淙祥还带领村民办起了家庭农场。通过对土地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和机械化管理,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大大提高。村民们通过土地合作入股,既能收取租金,还能在农场打工,科技种粮的干劲儿更足了。
“如果种植小麦全程都靠人工,每亩地成本在1500元左右。而全程机械化,成本六七百元,省了一半的钱。未来农村需要的,是会机械操作、懂农业科技、有知识文化、善于经营管理的高素质人才。”徐淙祥说,“现在我们想尽一切办法把小农户的技术提高起来,把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到千家万户,让老百姓科技种粮不发愁。”
在农业科技部门的支持下,徐淙祥牵头成立太和县种粮大户协会,积极开展大户带小户、小田变大田、全程大托管等活动,涉及土地20万亩。分布在各乡镇的理事会也先后建立百亩攻关田、千亩丰产方、万亩示范片,加快粮食种植的降本增产,在全县上下掀起多种粮、种好粮的热潮。
如今,徐淙祥每年固定培训近千人次的农技员,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学习科技种粮的理念,积极应用现代农业技术和设备,田间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提升改造,智慧农业、优质高效农业、绿色品牌农业等在太和县接续落地生根,农业生产走出了一条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阜阳市也因此涌现出一批小麦亩产超800公斤、夏玉米超吨粮、夏大豆亩产超300公斤的高产典型。
脚下有泥土 肩上有担当
作为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徐淙祥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一直关注着农民的所思所盼所愿。他深入了解民情,积极履职建言,提出的关于修改完善农业保险条例、健全种粮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逐步提高农民养老保险待遇等多件建议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推动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4年全国人代会上,徐淙祥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后,提出关于修改完善农业保险条例的建议,“根据目前种粮大户的实际情况,高产示范田也需要参加农业保险,这样能更好解决种粮大户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在科学种粮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农业发展才能越来越稳健。”
2024年,徐淙祥还提出关于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和关于全面推进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成倍提升的建议。他主张加大对农田秸秆回收再利用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对于优质高产的小麦、玉米、大豆农田,这些农田不仅产量高、秸秆多且品质好,是饲养业的上等草料。
他期待未来除了成立全国科学种粮大户协会外,还能够把各地科学种粮的好经验、好技术、好做法汇编成册,统一印发给各地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种粮合作社作为科学种粮的参考。
同时,徐淙祥还领衔提出关于制定土地流转法的议案,以及关于加强农业科技农事服务中心建设、关于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助力乡村振兴等建议。
2024年5月17日,徐淙祥受邀参加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召开的粮食安全保障法实施座谈会。座谈会上,徐淙祥高兴地说,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粮食安全保障法的出台,对于种粮户来说,是喜事、大事,更是“定心丸”、“动力源”,进一步坚定他们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的信心和决心。
春天的脚步翩然而至,皖北平原上,农田铺就的“绿毯”孕育着丰收的新希望。广袤的麦田里,徐淙祥的身影显得格外醒目。阳光洒在他写满岁月痕迹与辛勤付出的脸庞上,他向记者讲述准备在2025年全国人代会上提交的建议,话语透着质朴的坚毅。这片充满希望的麦田,见证着徐淙祥的耕耘与收获,也见证着他用实干书写下动人的代表履职故事。
编 辑: 刘冬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