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胡晓春:扎根黄山的“迎客松”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王萍 张玮琦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2025年第3期  浏览字号:
  胡晓春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安徽省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园林局护林防火队员、迎客松第19任守松人
  黄山之巅,迎客松畔。手持放大镜、脖挂望远镜,绕着迎客松仔细观察,看树皮、梢头、枝丫、冠顶、松针等是否异常,支撑杆是否松动,每隔两小时巡护巡查一次,遇到恶劣天气,便加密巡查频次,做好维护记录……
  这是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园林局护林防火队员、迎客松第19任守松人胡晓春的工作日常。如上的工作流程,胡晓春已坚持了15年。他以山为家,与松为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用心用情守护美丽的黄山。
  2022年8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黄山风景区环卫放绳工李培生、守松人胡晓春回信,对他们继续发挥“中国好人”榜样作用提出殷切期望。李培生、胡晓春于2012年和2021年先后入选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好人”最可贵的地方就是在平凡工作中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希望你们继续发挥好榜样作用,积极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带动更多身边人向上向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社会的好公民、单位的好员工、家庭的好成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黄山的壮美景致背后,是众多和胡晓春一样的工作人员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胡晓春说:“守护绿水青山,就是守护家人。我只是众多‘黄山守护者’群体中的一员,共同努力让黄山呈现出它本来的美貌。”
  平凡的岗位,不平凡的坚守。正是看似平凡的日积月累的付出,成就了平凡岗位上的不凡。让我们一起致敬平凡中的坚守,倾听守松人胡晓春的履职故事。
胡晓春代表在检查迎客松的生长情况。(代表供图)
  守护绿水青山 就是守护家人
  “爱上大黄山,爱上她举臂广迎四海客、和谐包纳五洲贤的诚意胸怀。大美黄山,人间仙境,我们守护好绿水青山,等你!”2024年8月23日,“大黄山全球推介会”在北京举办,打头阵上台推介大黄山的,就是李培生和胡晓春。两位来自黄山风景区的“中国好人”化身推介官,同台向海内外游客发出诚挚邀约。
  胡晓春说,能够向世界推介黄山是他的骄傲,他更应该脚踏实地把工作做好,把迎客松守护好。
  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园林局总工程师姚剑飞告诉记者,世人看到的是他们站在台上推介黄山的高光时刻,没看到的是他们日日夜夜在山上的默默守护与付出。守松人的工作可以用单调、枯燥来形容,除了几次迎战台风、抗击冰雪的惊心动魄外,每天的日子平淡似水,却又责任如山。
  胡晓春等“黄山守护者”正是在岁月的涓涓细流中扛起使命担当的那群可歌可泣的人。
  2006年,从部队退伍回来的胡晓春,脱下军装,穿上护林服,成为黄山风景区的一名防火队员。历经时间考验和层层选拔,2010年,胡晓春成为第18任守松人徐东明的徒弟,成为一名守松人“替补”。
  翌年,29岁的胡晓春接过师父的望远镜、放大镜,正式转正“接棒”成为迎客松第19任守松人,这一守就是15年。
  为加强对迎客松的保护,早在1981年,黄山风景区就确定专人守护机制,为迎客松配备了专职守松人,实行全天候守护。迄今,在所有守松人当中,短则数月,长则数年,胡晓春虽然最年轻,却是守松年限最长的一位。
  一年365天,胡晓春有超过300天住在山上,朝夕与迎客松为伴。在迎客松旁边的“守松人”工作室,一张简易床、一副桌椅、一台监控电脑和一些监测工具,是胡晓春在山上的“全部家当”。15年来,胡晓春守在迎客松旁,观察监测记录迎客松的生长变化,为科学管护提供第一手资料。
  也正是在这间不到7平方米的工作室里,他写下90多本《迎客松日记》,累计超140万字。这些日记记录着迎客松开花时间、新梢头萌发时间、更换松针时间及恶劣天气的应急应对保护方案等情况。“每次写下‘迎客松无异常’,我都会舒一口气,这样才放心呐!”胡晓春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迎客松日记也是我们守松人的一种传承,希望能为以后留下些历史资料。”
  因为常年驻守一线保护迎客松,胡晓春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多个荣誉。面对这些荣誉,胡晓春谦虚地表示:“我只是做了一点很简单的工作。”
  胡晓春说:“迎客松身上那种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山上白天的人山人海和夜晚的夜深人静形成一个鲜明落差,面对这种落差,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冷清,在守松人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不浮躁。”
  团队共同协作 织密生态保护“安全网”
  迎客松,黄山奇松之首,破石而生,凌风傲雪,挺立于黄山风景区玉屏峰前青狮石旁、文殊洞上,以侧枝伸展的独特姿势,欢迎着每一位登高望远的客人。
  “迎客松不单单是一棵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守护好、保护好,才能让它以优美挺拔的姿态展现在更多游客面前。”说到自己,胡晓春话并不多,但只要说到迎客松,胡晓春立刻提亮嗓门,语言变得流畅而欢快,眼神闪着亮光,让我们对初心、坚守、使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说起守松人,大家会以为是孤零零的‘单人作战’。但实际上在我的身后,有一个由林学、力学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强大技术后盾。”胡晓春介绍,技术团队会对迎客松进行定期“体检”,结合其生长情况“把脉开方”。同时,通过专业性研究分析,技术团队会对守松人日常巡检保护工作提供更多技术指导。
  无论是陪伴黄山松一辈子的姚剑飞,还是安徽农业大学博士毕业后谢绝留校来到黄山投身于用科技守护黄山松的吴贻军,都是胡晓春背后重要的技术支撑。他们常常和胡晓春一同扎根山上定点蹲守,只为更好地守护黄山。
  同时,守护好黄山,不是只守护好迎客松。古树名木是黄山风景区重要的自然遗产和生态资源,也是黄山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常态化的林木守护也是守松人工作的重要内容。按照国家规定,树龄超过100年就属于古树。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以更高标准遴选出以迎客松为重点的100多株珍贵古树名木并进行编号,每棵树都有一个保护团队,建立起巡检保护体系。这其中有50多株古树已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胡晓春介绍,在专家指导下,黄山风景区积极落实“一树一批人”、“一树一对策”,对景区珍贵古树进行重点保护。
  青山为证,逐绿而行。“我们赶上了最好的时候,见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带来的巨大变化。”在胡晓春看来,正是自己和同事还有专家团队的紧密协作,共同织密了黄山风景区生态保护“安全网”,才让每一位来到黄山的游客都能感受到黄山不一样的美。
  胡晓春会向来到玉屏楼打卡迎客松的游客由衷表达:“在这里,黄山四季皆胜景,春赏姹紫嫣红、夏闻鸟语花香、秋观五色纷披、冬看雾凇挂枝。”
  积极履职建言 展现黄山生态之美和文化魅力
  当选为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后,胡晓春有了更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更好地建言献策、履职尽责,胡晓春认真学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关知识,并走访调研身边群众,主动与游客交流,倾听他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诉求。
  2023年全国人代会上,胡晓春提出关于加大黄山自然保护地生态资源安全保护力度的建议。同时,他还提出有关生态环境补偿方面的建议,希望国家在黄山自然资源、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上有更大力度。
  “黄山风景区是典型的山岳型景区,森林植被茂密,存在防火基础设施薄弱、水源不足等问题,森林火灾扑救难度极大。”从2006年工作开始,胡晓春就关注到森林防火问题,“高山防火水网建设是黄山森林防火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开启了山岳型景区以水灭火的先河。”结合工作实际和群众意见,2024年全国人代会期间,胡晓春提交了关于在黄山建立山岳型景区以水灭火示范点的建议。
  在广泛收集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围绕黄山风景区生态文明建设、强化黄山风景区规划引领作用、支持黄山市打造国家外事活动基地、出台幼儿园教师编制标准等方面,胡晓春在2024年全国人代会上还提交了相关建议,均得到回复和积极办理。
  “春哥不仅是守松人,也是黄山的讲解员、宣传员。”作为胡晓春的技术搭档,吴贻军亲切地把胡晓春喊作“春哥”。在他看来,每天行走在山崖上的胡晓春不仅在努力守护好迎客松,更在守护好这片山林和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传承。
  “迎客松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传递着中华民族热情好客、开放包容的优良品质。作为一个‘活文物’,它承载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胡晓春表示,“作为守松人和全国人大代表,积极宣介迎客松乃至黄山所代表的中国文化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对即将到来的2025年全国人代会,胡晓春信心满满:“今年我将围绕黄山的生态保护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提出建议,传递更多来自基层的声音,助力更好展现黄山生态之美和文化魅力。”
  迎客松旁,胡晓春望向远方的目光坚定而有神。正如深深扎根黄山的迎客松一般,胡晓春也深深扎根于这片他热爱的土地,与迎客松守望相伴,用信念与坚守,书写着用心用情履职的动人故事。 
编 辑: 夏红真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