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张淑芬:十七件代表建议关注老有所养
通讯员 马丽宽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于浩
张淑芬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工艺设计师
从关注偏远山区孤寡老人到探索农村养老模式,到增加县级养老床位到增设护理公益岗位,从提高城乡养老金标准到推动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从促进养老产业发展到加强管理予以规范……从事文化产业的张淑芬,并非养老产业发展的“门外汉”。
自2013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随着到农村调研的机会越来越多,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工艺设计师张淑芬连续十二年提交了十七件养老建议。“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我的梦想,更是我的奋斗目标。”
易水养老服务中心,北京什刹海街道四环社区老人郝雅欣在此居住,她由衷地称赞道:“这里环境优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服务热情周到,还吃到了各种新鲜蔬菜,最重要的旁边就是医院,可以零距离享受医养结合。”
翻身、叩背、排痰……为更好地照护这些老人,易水养老服务中心与中医院等紧密合作,以解决日常照护、疾病管理、大病诊疗等相关问题。一墙之隔的中医院每天会派两名医生为这里的老人进行日常检查,身体不舒服的老人“足不出户”就可享受针灸等医疗服务。
“这里的医、康、养、护、乐、食非常到位,在此居住的老人不仅能得到医疗、康复、养老、护理服务,还能吃得健康、乐在其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韩任傑医生告诉记者。
“养老院紧邻北京,有适宜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氛围,有不少北京的老人过来旅居康养。”通过调研,张淑芬对如何优化养老服务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加快养老服务立法进程,支持社会力量开办养老机构,推进养老事业和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出台更接地气的医养结合政策,推动医养一体化进程,打通健康养老“最后一公里”;尽快出台扶持政策,鼓励京津冀三地通过共建养老医疗机构、推动养老院和护理院的对接等方式,加强三地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
“近年来,京津冀在推动养老服务协同发展上做了大量工作,但一些问题还较为突出,建议京津冀要从三地实际情况出发,正确处理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明确定位,做好顶层设计,逐步统一标准,健全推动三地协同的养老产业和养老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完善养老相关立法。”2024年全国人代会上,张淑芬提交了《关于坚持“同质同标”原则 加快建设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先行区示范区的建议》。
在易水名苑友谊路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大学许文河书画工作室,许文河老师高兴地为学员点赞。“画得非常好,栩栩如生,进步很快!”
“我们在这里免费学习,许老师亲自指导,让我们享受到了退休后的快乐,我们很有成就感,我们幸福满满!”张冬海老人幸福地展示着自己的成果。
“针对农村的基本养老问题,加大资金投入可以不断完善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地区养老信息平台建设可以推进农村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探索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农村养老模式有助于培育文明乡风与良好家风,提升农村老人精神风貌,培养科学文明生活习惯。”张淑芬表示,把农村养老事业全面落到实处,不仅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还能让农村老人像城市老人一样享有幸福安康的晚年生活。

张淑芬代表(右)到养老院调研老人护理情况。(代表供图)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刘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