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黄岛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法治护航实践

来源: 青岛人大网  浏览字号:
  在新时代改革开放浪潮中,民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引擎,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黄岛基层立法联系点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设立的基层法治实践平台,正以创新的立法参与机制,搭建起法治建设与民营经济发展之间的桥梁。
  码头边的立法恳谈会
  咸涩海风里,三十余位民营企业家与人大代表围坐在青岛前湾港集装箱码头。造船厂老板老周攥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手指重重点在条款上:“扶持政策要更接地气,让企业不再卡脖子!”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黄岛基层联系点负责人立即回应:“这个月已收到类似建议60余件,正在形成专项报告。”
  这般“码头议事”已成工作常态。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山东设立的首个基层联系点,黄岛在功能区、商会、协会设立20个固定征集点,将“立法意见箱”架到流水线旁。在民营经济促进法意见征集期间,27场“车间座谈会”共收集109条带着机油味的“一线声音”,这些来自厂房车间的原生态建议已直通国家立法机关。
  智库的法理支撑
  山东大学法学院会议室内,5位老师对照全国人大立法规划逐条研讨民营经济促进法修改建议。“建议在市场主体准入环节新增条款,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完善资本市场审核制度,为重点产业领域开辟绿色通道。”程龙老师话音未落,其他专家已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
  此次形成的15条智库建议中,两条核心主张尤为亮眼:将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机制嵌入法律框架;加速重点产业领域民营经济组织进入资本市场。所有建议通过黄岛基层联系点都有机会走进人民大会堂。
  “区校联动”机制是黄岛联系点的特色品牌。联系点与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4所高校共建法学实践教学基地,依托高校专家智库资源,围绕民营经济立法开展“寻策问计”,实现立法意见征询精准度与科学性的双提升。此前关于公司法修订的91条建议中,涉及中小企业融资便利化的8项内容被全国人大采纳,真正实现“产业诉求”向“制度设计”的转化。
  园区里的法治服务团
  中电光谷青岛产业园内,18家科创企业负责人正与黄岛基层联系点调研组展开头脑风暴。“制定省营商环境条例,需要政府俯下身子听真问题。”新绿电子(青岛)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永高的发言引发共鸣。青岛易安达物流公司经理杨政杰接过话头:“民营经济立法初衷虽好,但如何落地见效才是关键,建议成立专门服务专班……”
  这是黄岛基层联系点法治护航的日常场景。针对民营经济法治需求,联系点组建由10家律所、50名律师构成的“法治服务团”,结合黄岛区在全国首创的《优化营商环境人大代表常态化监督办法》,累计收集意见建议1618件,解决问题1593个,推动黄岛营商环境挺进全国第一方阵。
  法治种子的成长答卷
  黄岛基层立法联系点活动中心的电子屏上,数据正在跳动:成立四年来,围绕58部法律草案征集意见,上报立法建议1552条,151条建议得到吸收采纳。这些数字背后是民营企业的真切获得感——全区民企占比达96.7%,新吸纳就业人数超过7万人。
  基层立法联系点一头连着立法机关,一头连着基层群众,是基层民意直达国家最高立法机关的“直通车”。黄岛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工作实践,见证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的积极探索与热情参与。如今,基层立法联系点黄岛经验正在齐鲁大地复制推广,共同构建起民营经济法治保障。在先行先试、善作善成、追求卓越的国家级新区,法治护航高质量发展的故事,正随着海风传向更远的地方。
编 辑: 夏红真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