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广州首个“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交出一周年成绩单

来源: “广州人大”微信公众号  浏览字号:
  2024年3月1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广东南沙基层立法联系点(以下简称“南沙基层立法联系点”)授牌,成为广州市首个、广东省第二个“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一年来,南沙基层立法联系点按照“立足南沙、覆盖广州、协同港澳、辐射湾区”的工作目标,发挥好立法“直通车”“连心桥”作用,为国家立法贡献基层智慧,一批来自大湾区的好建议好意见被吸收纳入国家相关法律。
  为国家立法贡献基层智慧
  3月13日,在南沙基层立法联系点,一场关于《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的立法调研座谈会正在举行。与国际规则衔接、海洋新兴产业、粤港澳联合执法协调机制……来自法律界、高校及相关行业的人大代表、立法联络员等在会上畅所欲言,提出意见建议。自2024年3月15日以来,这样的场景在联系点习以为常,每一场座谈会都凝聚着各行各业各领域的智慧和关切,相关建议为地方和国家层面立法输送源头活水,确保立法接地气、真管用。
立法调研座谈会。信息时报记者 何小敏 摄
  “联系点自设立以来,到现在将近一年的时间,我们注重原汁原味地将广州南沙、大湾区基层的声音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反映,同时也把广州南沙、大湾区在创新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向全国人大反映,争取全国人大的支持。”南沙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宁说,一年来,南沙基层立法联系点对4部法律草案向全国人大反馈了基层的意见,其中对监察法共收集提出57条意见,被采纳3条;对代表法收集提出89条意见,被采纳18条;对民营经济促进法收集提出193条意见,二审草案修改稿显示被采纳12条。
  据了解,自设立以来,南沙基层立法联系点共召开立法意见征询座谈会43场次,其中开展涉港澳专场立法意见征询座谈会10场次,完成59次意见征询工作,收集反馈意见建议1199条。
  除了国家层面的立法,联系点在省、市层面立法过程中也发挥了关键作用,目前已完成对《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进口港澳药品器械管理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等20部省级地方性法规,以及《广州市数据条例(草案)》等16部市级地方性法规的意见征询工作。其中,涉粤港澳大湾区的两部省条例现已公布实施,相关港澳单位或个人提出的14条意见建议被采纳。
  “我见证了联系点的揭牌,也见证了这一年来联系点的工作。”省人大代表、广东省律师协会副会长、立法联系点顾问刘涛说,这一年来,南沙基层立法联系点可以说是把“原汁原味”做到了极致,把最基层群众对立法的意见建议,原汁原味地反映到最高立法机关,同时也把最高立法机关的立法精神、立法目的原汁原味地带到基层群众身边。“一方面让我们的立法更加鲜活,更有生命力,保证立法来源于群众,保证立法能真正地反映群众意见;另一方面也使得法律法规制定通过之后更容易得到执行。”刘涛说。
  刘涛举例说,在《广东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条例》修订过程中,在征求意见的座谈会上,一名见义勇为者就提出,广东省户籍的居民如果在省外见义勇为能不能给予一定的补偿和奖励。这一意见也被吸纳进条例,成为正式条款。
  面向大湾区讲好全过程人民民主故事
  南沙基层立法联系点获批后,积极构建立法意见征询网络,目前已建立由91个立法征询单位、1264个立法信息采集点、271名立法联络员、1341名立法信息采集员、8名专家组成的立法意见征询工作网络体系。联系点充分借助“外脑”,丰富意见征询智库,目前已与广州市律师协会、暨南大学法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举办签约授牌仪式,与广东省律协、省公证协会达成合作协议,与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等达成合作意向。作为辐射湾区的立法联系点,联系点已有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广州南沙粤澳发展促进会等10家港澳立法联系单位及6名港澳立法联络员。
  “印象深刻的是,很多来自港澳的青年学生对如何来内地发展、人才资格认定、税收等问题都非常关注,我们收集到这些意见后就整理反馈给联系点,也推动了港澳青年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立法实践。”联系点立法信息采集员、广州市汇智蓝天国际法律与商事服务中心秘书长林启迪说。
  “作为一个香港企业的代表,能够参与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立法实践中,我感到很荣幸。”南沙区人大代表、港澳立法联络单位代表、香港霍英东基金有限公司广州办事处副主任黄海翔说,在《广东省促进港澳青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就业创业条例》的立法过程中,他提出的3条意见得到采纳,其中包括港澳青年子女入学等建议。“这有利于港澳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黄海翔说。
  港澳立法联络员、天诺余陈杨(南沙)联营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陈果刚收到一个好消息,她提出的关于保护企业产权的相关意见已经被监察法吸纳。她说,这有利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我们很欣慰,对国家立法我们作出了南沙贡献。”陈宁表示,南沙基层立法联系点接下来的工作重点也将更加突出港澳元素,进一步扩充征求意见的范围,把相关高校、企业、协会、港澳人士等都纳入“朋友圈”,广泛征求意见,在协同港澳、面向世界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和贡献。 

 

编 辑: 夏红真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