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以改革创新持续推动审判工作现代化
访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王树江代表

图为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王树江代表。资料图片
2024年,四川法院坚持“树优赋能、提质增效”工作主线,受理各类案件185.97万件,审执结168.16万件,审判质效连续两年达标率为100%,稳居全国法院第一方阵,全省法院78个集体、95名个人获省部级以上表彰表扬。
“四川法院始终按照‘实质化运行、优质化提升’工作思路,沿着‘新、实、深、固、常、培优、树优、拓优’工作脉络,从‘六个实质化’到‘六个优质化’,做实做优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王树江在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5年四川法院将以改革创新的实际行动持续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
高效审理案件打造精品案例
2024年,四川法院全力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妥善审理涉企案件50.47万件,稳妥推进全国首例信托公司破产重整,依法审结侵犯东方电气等发明专利、商业秘密案,不断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城乡融合发展。
四川法院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司法诉求,审理就业、医疗、社保、消费等领域涉民生案件12.92万件,设立少年家事审判庭特别保护“老小弱”群体安全幸福,为农民工等群体执行到位金额149.85亿元,向涉诉困难群众发放司法救助金3400余万元,司法温度可触可感。
四川法检“两长”同庭履职审理职业性中暑(热射病)案件,推动当地人社局根据当事人新取得的职业病诊断证明再次调查并认定其为工伤,既妥善保护了职工合法权益,也通过发送司法(检察)建议促成类似纠纷得以实质性化解。
“我们高度重视司法裁判的价值所在,高效审理各类案件,精心打造精品案例,力争通过典型案件的公正裁判定分止争、确立行为规则、传递价值导向、促进法治进步。”王树江告诉记者。
建立“一案一码”管理平台
四川法院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跨法院、跨层级、跨程序的“一案一码”管理平台,为每一起纠纷赋予唯一的“身份识别码”,将纠纷萌发、演进、治理、反馈、预防串联为完整闭环,促进矛盾纠纷全生命周期管控治理,打造数字法院赋能基层治理的全新路径。
“目前,管理平台已上链案件1400余万件,赋纠纷码860余万条,每日新增‘纠纷码’4000余条,实现四川省内所有案件全域可视、全程跟踪、全面分析、全链监管。”王树江介绍,该项工作在全国法院推广应用,并获2024年人民法院科技成果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立足四川人口数量多、案件体量大的实际,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主动参与和融入社会治理格局,推动形成党委领导下的多元解纷工作大格局。”王树江说,在民族地区探索打造“石榴籽”等调解品牌,大力推进类型化解纷治理,加强文书说理和判后答疑,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四川法院还立足成都等地区经济快速发展需求,高标准谋划推进天府中央法务区建设,“一点六院八庭”厚积成势,引聚高端法务机构近400家,以优质司法资源集聚服务优势地区发展。此外,立足全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着力补短跃升,峨边、松潘等全国相对薄弱基层法院顺利“脱薄”。
不断增强全社会反诈意识
王树江表示,四川法院高度重视反电诈工作,健全工作机制,专设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以专业审判集成优势,依法严厉惩治了一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分子,人民群众拍手称快。
“当前,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特别是跨境电诈案件仍呈增长态势,受害群体广泛且防范意识薄弱造成社会危害加剧。”王树江说,工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机制还不够完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反电诈工作的整体成效。
四川法院将秉持“从严打击、全面打击、精准打击、全力追赃挽损”工作要求,加强信息沟通、工作衔接、办案协作,统一执法司法办案标准,集中攻坚大要案,深入开展“矩阵式”宣传引导,从整体上对电诈犯罪形成震慑,不断增强全社会反诈意识。
王树江表示,2025年,四川法院将“守正创新、拓优增信”确定为工作主题,坚持“培优、树优、拓优”三年工作规划,树立“川法特色、全省权威、全国领先”奋斗目标,加快推进审判工作现代化,助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记者 杨傲多)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