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守望美丽中国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周誉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首次提出“两山论”。近20年后的今天,这一科学论断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在祖国大地上生根、开花。
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十四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职以来,积极通过听取报告、开展执法检查、开展专题调研等,推动生态环保相关法律落实、督促环境保护目标完成,为守望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环境空气、水环境、海洋环境、土壤环境、生态系统、声环境、核与辐射安全、环境风险……年度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是直观检验全年环境状况的“成绩单”。
2024年4月23日,国务院关于2023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报告显示,2023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指标均顺利完成年度目标,好于“十四五”规划目标时序进度要求。
“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改善,环境安全形势保持稳定。”报告指出,各地区各部门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大力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要进展和明显成效。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2023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正式施行。法律实施一年多,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决定开展黄河保护法执法检查。2024年6月至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先后赴山西、山东、河南、陕西、青海、甘肃、宁夏等7省(自治区)的17个地市开展检查。此前,全国人大环资委赴四川开展前期调研,并在内蒙古召开座谈会,此次执法检查实现沿黄9省区的全覆盖。
2024年12月2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报告显示,各方面认真贯彻实施黄河保护法,共同努力,依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2024年12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结合审议黄河保护法执法检查报告开展专题询问。多措并举解决黄河水资源短缺问题,加强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深入推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一问一答之间,一幅各方合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蓝图徐徐铺展。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做好防沙治沙工作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应有之义。
2024年11月5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受国务院委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关志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防沙治沙工作情况。报告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防沙治沙工作理念更加科学,顶层设计更加完善,工作机制更加健全,政策支持更加有力,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500万亩,成功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
“我国沙化土地面积25.32亿亩,占国土面积的17.58%,是世界上土地沙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对报告进行分组审议时,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普遍认为,经过接续奋斗、不懈努力,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绿水丰涟漪,青山多绣绮。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一个天蓝、水清、地绿的美丽中国将惠及全国人民。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