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王建清:厚植土壤 让技能人才成为“香饽饽”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王 萍 通讯员 李明泉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2025年第2期  浏览字号:
  王建清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车辆工厂总装检测车间“王涛班”班长、首席技能师
  “我只比‘东风’小2岁。”在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车辆工厂,记者见到了正和工人们在生产线上忙碌的全国人大代表,工厂总装检测车间“王涛班”班长、首席技能师王建清。王建清笑着告诉记者,53岁的他在汽车装调一线已经工作了32个年头。30多年来,他见证着产业工人队伍从“工”到“匠”的转变。
  “具体是什么样的转变?”王建清说,这几年企业转型升级,合并精简机构,原来的调整车间、检测车间合并为现在的总装检测车间。
  新时代的汽车装调工,不再是车间内完成流水线作业的普通工人,而是整车装配下线以后,通过静态的、动态的性能专业检测,成为车辆的最后一道质量把关者,并由“工厂质量把关人”变为“客户体验把关人”。
  王建清说,他的师傅王涛是全国劳动模范、十一届和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也正是在师傅的指引下他一路踏实走到今天。师傅常常念叨“咱们工人有力量”,作为新时代产业工人,王建清对这句话有着深刻感受。工作以来,王建清扎根工厂,练就商用车装调技术的调检绝技,带领工友们不断推进创新,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被称为“汽车故障诊断全科医生”。他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成为十三届、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原本只是做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却得到这么多的荣誉。只有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带着工友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并积极为产业工人建言发声,才能不辜负这份信任。”王建清向记者吐露心声。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王建清的建议始终关注一线、关注产业工人。在2024年全国人代会上,他提出“关于创新企业用工机制 吸引高技能人才稳岗建功”、“关于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把湖北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等4件汽车产业相关建议,并提出“支持在湖北省十堰市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等有关建议,用实际行动践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使命担当。
  王建清说,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未来有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作为支撑,但这同样需要人的创新思维去研发高精尖的设备。“中国汽车制造业要在全球汽车领域立足,必须依赖可靠的产品,而可靠产品背后离不开高素质的产业工人。”
  他说,当前企业普遍面临“用工荒”,一线技术工人的需求量大增,很多年轻人也需要工作岗位,然而愿意投身制造行业尤其是蓝领岗位的青年却日益减少。王建清分析说,因为制造业蓝领工人超强度的工作让大家对实体经济制造业产生“畏惧感”,很多职校生毕业后宁愿跑快递、送外卖,也不愿进工厂,受这类高强度工作的约束。
  王建清建议,要创新用工模式,创新激励机制,通过构建清晰的职业晋升路径、提升薪酬待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等,加速培育新时代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更好发挥高技能人才作用,让更多产业工人有更好的发展,让技术工人能够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怀匠心、践匠行、做匠人。
  202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作出战略性、全局性决策部署。王建清对此深感振奋:“在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和技术技能人才上,落实好国家相关政策的同时各方要给予更多支持。既要重视职业教育、培训和团队合作、企业文化的营造,更要创新激励机制和管理办法,多措并举培养和打造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
  “2025年,我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带领更多一线技术工人为‘中国制造’贡献匠心,并充分发挥代表作用,为中国的创新驱动发展、制造强国建设献计出力。我相信,未来将涌现更多高技能人才,成为支撑制造业发展的底气与‘主心骨’。”王建清话语铿锵。

  王建清代表(左一)和工友们交流学习,让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种子在一线工人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代表供图)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