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增进百姓福祉 立法贴近民生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冯 添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过去一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紧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期盼,聚焦立法保障和改善民生,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法律制度中。
学前教育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重大民生工程。2024年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这部我国首次针对学前教育制定的法律,将于2025年6月1日起施行。至此,教育法规定的四个独立学段中,最后一块法律空白已经补齐,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均有了专门立法。
学前儿童权益保护、幼儿园规划建设、教职工待遇保障、投入保障机制、安全监督管理……学前教育法在多个方面作出规定,为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公益普惠、安全优质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驾护航。
“学前教育法的实施将是给孩子们最好的儿童节礼物。”重庆市谢家湾小学附属幼儿园中二班的一位儿童家长说,“作为家长,我们应当积极学法、懂法和用法,配合支持幼儿园开展学前教育活动,和孩子一起成长,默默耕耘,静待花开。”
公共卫生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事关社会政治大局稳定。
2024年9月10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草案。草案聚焦防范化解公共卫生领域重大风险,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体制、应急预防和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内容作出明确规定。
草案主要规定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明确应对管理体制,压实属地、部门、单位和个人责任。二是坚持常备不懈,做好应急准备。三是完善监测预警报告制度,及时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四是完善应急处置制度,统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与经济发展。
“立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汤维建表示,“制定该法对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制度体系,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防范化解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风险具有重大意义。”
民生福祉,法之所系。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公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防范和化解公共卫生风险,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2024年9月10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了传染病防治法修订草案二审稿。
相比修订草案一审稿,二审稿主要的修改包括:一是完善传染病的分类,将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等其他传染病明确为本法规定的传染病。二是完善监测、报告和预警规定。三是完善隔离治疗、医学观察措施的实施程序。四是完善疫情控制措施,严格限定有关措施的适用条件。五是做好与有关法律规定的衔接。
加强监测预警,做到“早发现”,是有效防范和化解传染病疫情风险的第一道关口。修订草案二审稿明确规定,国家加强传染病监测预警工作,建设多点触发、反应快速、权威高效的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蒋卓庆指出,当前在涉及传染病防治领域不断出现新业态、新模式、新情况。譬如,网上销售提供上门采样检测、疫苗接种等服务,科研机构、检测检疫机构在实验检测中发现新发病原体,月子会所等重点人群集中的特定场所的经营,社会化消毒行业业务活动,预防性生物制品的使用等,都有可能存在传染病防治的风险和漏洞,“需要立法针对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建立各方面全覆盖的监测和监管体系”。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