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李玲:“民族团结花”铺就乡村富裕路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张维炜
李玲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磨黑镇芭蕉林村村委会副主任
冬雨微凉、青山朗润。走进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古树婆娑、流水潺潺,群山环抱中的哈尼族民居黄墙青瓦、错落有致,美丽乡村气息扑面而来。11月12日,我们来到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磨黑镇芭蕉林村村委会副主任李玲的家乡。
“今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的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啦!”在芭蕉林村,刚一见面,李玲就迫不及待向大家分享喜讯,小麦色的脸庞因为激动而涨得红扑扑,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
信的背后是一段跨越70余载的民族团结佳话。李玲介绍说,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居住着汉族、哈尼族、彝族、拉祜族、佤族、傣族等26个民族。

李玲代表(中)入户征集民意。摄影/高夏龙杰
1950年,云南普洱专区各族代表受邀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后回到普洱,在1951年元旦,他们举行盟誓大会,以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立碑刻下誓词——“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
当年,48名各族代表在碑上签名,这块碑也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
70多年来,这块立于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的民族团结誓词碑,承载着团结的故事,也见证着发展的变迁。
“以前都不敢想象水泥路会铺到家门口,出行不用再‘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茶叶、松脂、野生菌运出了大山,村民们腰包鼓起来生活更有奔头了!”李玲家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芭蕉林村的哈尼族,说起近年来乡村的蜕变,她不禁感慨万千:在党中央对民族地区的关心和支持下,芭蕉林村的各族群众享受到了越来越好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日子越过越红火。
谈到自己的成长经历,李玲告诉记者,中专毕业的她曾在镇上的派出所工作过一段时间,后来因嫁人生子一直在家务农。4年前,村里的老支书找到她说,“阿玲,现在村里缺少年轻人,希望你到村委工作,为村里发展出份力。”老支书的信任与支持让李玲感动不已,“我觉得年轻人要勇于突破,相信自己能干好”。
最初的工作是村里的民政协理员,“这些年,党中央增进百姓福祉送上一系列民生政策‘大礼包’,一定要向村民宣传好,让越来越多实事好事惠及他们。”秉持着这份质朴的愿望,李玲风雨无阻穿行在大山寨舍间,走村入户,帮助生活困难的群众申请低保;帮助因患重病返贫的家庭申请帮扶资金;帮助无人抚养儿童申请助学金和生活救助等。因为熟悉本村村情、认真负责、踏实肯干、为人公道,李玲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娘家人”。2021年芭蕉林村村委换届时,李玲被选举为村委会副主任。
2023年,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李玲当选为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从此,每年全国人代会结束,李玲都会第一时间赶回家乡为大家送上冒着热气的“精神大餐”。令她感动的是,每次村民们都翻山越岭早早聚拢到村委会。宣讲中,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拓宽农民致富增收渠道,从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到保障和改善民生,李玲讲得投入,村民们听得入神。宣讲会后,村民李建梅写下自己的真情实感,用哈尼调子歌唱对党的感恩之情:“人民感谢党中央,政策又好路又宽,心中有个中国梦,一心一意向中央,日子越过越富裕,生活越来越甜香……”
今年,李玲提交了关于将民族团结誓词碑建设成为全国中小学生民族团结研学基地的建议,已经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关注和答复,现在宁洱县正在积极争创民族团结示范县,普洱市对誓词碑的立法保护也已提上日程。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就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李玲满怀深情地说,习总书记的回信意蕴深厚、鼓舞人心,我们要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把誓词碑优良传统代代相传,一代更比一代好,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
编 辑: 夏红真
责 编: 刘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