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熊晓梅:百捻成纱织出幸福生活
通讯员 万耀祥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周誉东
熊晓梅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九江鑫城纺织有限公司挡车工
走进江西九江鑫城纺织有限公司,智能化车间里一排排揩车高速自动化运转,全国人大代表、九江鑫城纺织有限公司挡车工熊晓梅正在手把手教学徒做好细纱接头,这已是她的第142名学徒。
日行万步纺纱女,百捻成纱织锦绣。如今,由熊晓梅带出的徒弟遍布市县各个纺织企业,很多都成了厂里的技术能手。
熊晓梅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93年进入纺织行业。“进厂之初,我被分在织布车间,后来企业改制,又被分流到细纱车间。”熊晓梅说,“以前设备没现在这么先进,开始练习细纱接头的时候,机台上的线头一掐,手指经常磨出血,我好几次感觉坚持不下去。”
“但我咬咬牙,想着一切困难都会过去的,一定不能轻易打退堂鼓。”靠着这种永不放弃的坚定信念,熊晓梅经常比别人早一个小时到厂、晚几个小时下班,在操作机台上反复练习细纱挡车技术,最终练就了过硬本领,同时带动了公司向上进取的职工文化。

熊晓梅代表(右一)在纺织车间。(代表供图)
“别的细纱挡车工,一般最多挡10台机车,熊晓梅一个人可以挡12台机车。”九江鑫城纺织有限公司细纱主任訾海霞向记者介绍,“她接头速度快,质量高,别人接10根细纱要1分钟,她只要三十几秒,全部无空绽、无疵点,操作技术非常了得。”
德安县青年岗位能手、九江市生产操作能手、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九江市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一路坚守、一路耕耘,熊晓梅获得了许多荣誉,她说:“棉纺成线、线纺成纱、汗水纺成幸福生活,是我们纺织工人的写照。”
2023年,熊晓梅当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以前,我基本上是围着机器转,关注的是一根线、一锭纱。”熊晓梅坦言,“现在,我开始将眼光放得更加长远,投向了整个纺纱产业的发展。”
熊晓梅开始跳出经纬交织的棉线,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努力找方向找思路。她深入纺织行业走访调研,与纺织企业负责人座谈聊发展,同纺织工人围坐聊未来。
走过20多家纺织企业后,熊晓梅发现,传统纺织企业转型升级是必由之路,但同时,不少企业因更新设备所需的投入过大、回报周期长、市场趋于饱和、技能型人才缺乏等因素影响,而没能有效完成转型。
“这些纺织企业虽然传统,但是直接关系到群众就业、国计民生。”为帮助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熊晓梅建议,降低中小传统企业享受技改优惠政策门槛,扩大范围、简化程序,让更多的中小传统企业享受到优惠政策;加大金融机构对技改投入大的传统企业的服务力度,让其与新兴产业获得同等金融服务政策,减轻企业技改压力。这些建议,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认真研究办理。
产业工人有哪些期盼?这些是熊晓梅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想得最多的问题。“许多产业工人反映,工人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一般采取理论知识考试、技能操作考核和综合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而技术工人,尽管技术娴熟,但学历普遍不高,所以理论知识考试是最大的挑战。”
充分调研、深思熟虑后,熊晓梅将一份建议带到全国人代会:“在产业工人技能等级认定上,建议提高实操能力和解决关键生产技术难题能力的比重,把职业技能评价结果与产业工人培养使用、待遇提升挂钩,让职业技能评价真正惠及企业、惠及工人。”
熊晓梅说:“作为一线纺织工人里走出来的全国人大代表,我要努力拓宽自己的视野,将工友们真实的想法转化为可操作的代表建议提交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不负选民所托。”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现在,在纺纱机器的轰鸣声中,我们仍能看到熊晓梅忙碌的身影,在她奉献青春岁月的纺织行业中,她正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与工友们一起,织出幸福生活。
编 辑: 夏红真
责 编: 刘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