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郝持胜:让酿造古艺代代相传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张钰钗 见习记者 查炜
郝持胜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贮配一厂配制车间高级技师
“三春竹叶酒,一曲鹍鸡弦。”深秋露重,烟雨蒙蒙,走进位于山西省汾阳市的汾酒博物馆,阵阵酒香扑面而来。展陈中有一张老照片,几位工人正在配制竹叶青酒,其中一位举着酒壶,笑容满面。“这张照片里的人就是我父亲。”郝持胜触摸着照片,脸上挂着相似的笑容,“这份酿造工艺传承给我,也有三十多年了。”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郝持胜是竹叶青酒泡制技艺传承人,也是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贮配一厂配制车间高级技师。记者见到郝持胜时,他刚从车间出来,黄色的工装沾染着淡淡的药材味道。他说,这份药材味道正是竹叶青酒的特点所在。

郝持胜代表在山西汾阳汾酒博物馆向来访者介绍竹叶青酒酿造的历史。摄影/张钰钗
1985年,郝持胜进入汾酒厂工作。彼时的他年仅18岁,就开始跟随父亲学习竹叶青酒泡制技艺。无论是辨认药材,熟悉每一种草本的习性,还是依照配方,品尝酒体勾调后的不同味道,都需要日复一日扎实的经验积累。“酒厂资料室里的酿酒、配伍、中药方面的书籍,我基本都翻了个遍。”严师出高徒,在父亲的悉心教导和自己的勤学苦练下,郝持胜逐渐融会贯通,接过了竹叶青酒配制技艺的衣钵,成长为酒厂里年轻一代的技术能手。
竹叶青酒的古法技艺,是历代酿造工匠传承留下的瑰宝,而如何与时俱进,使其适应现代社会饮食文化需求的变化,是传承与发展中的难题,也是郝持胜一直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郝持胜对配制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加以改进和创新。他面对陈列着历代竹叶青酒的展柜告诉记者:“我们看到的这些已经更新过很多代了。现在的药材种植、药材质量跟以前都有区别,但配方是活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才能保证酒的品质、口感不变。”
从改善低度酒酒体褪色问题,到解决二次勾调造成的糖分消耗问题,再到“冷冻沉淀除浊”工艺的改进等,坚守酿酒一线39年,郝持胜带领团队不断攻坚克难,解决了竹叶青酒生产过程中的一大批工艺难题和产品试制问题,提高了生产效率。
“诚信做人,诚信做事,精心酿好每一壶酒。”这些年来,郝持胜从一名一线工人成长为国家级技能工作大师工作室主要带头人,谈起多年来的酿造心得,郝持胜感触颇深。如今,郝持胜的儿子也在汾酒厂工作,一杯竹叶青,三代人接力,这不仅是古法技艺的守护与传承,更是工匠精神的代代相传。
2023年,郝持胜当选为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他感觉身上的使命愈发光荣,责任愈发重大,“我要当好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每年全国人代会结束后,他总是第一时间通过宣讲会、培训会等,将“两会好声音”传递给工友们,真诚回应大家关切的问题。同时,郝持胜走访调研的脚步也更加频繁,他经常与市场需求部门、销售部门沟通交流;利用工作之余与工友攀谈,了解他们的所想所盼,倾听、记录大家的意见建议。
“露酒酿造技艺的保护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特别是在商业化的冲击下,现在的保护过多强调市场化和经济价值,对挖掘其中蕴含的精神价值、文化价值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今年3月,郝持胜将加大对传统露酒酿造技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力度的建议带到了人民大会堂。他建议全面整理历史及当下的传统工艺要诀,系统梳理技艺,做好工艺规范、技法构成、技艺步骤等经验的整理,并且深度挖掘中国露酒背后的多重价值,让传统露酒文化活起来。
采访中,郝持胜念叨最多的就是非遗传承。“能看到竹叶青酒的传承后继有人,我就心满意足了。”郝持胜说,“作为一名基层代表、产业工人,我将用心用情传承,为传统技艺的传承与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编 辑: 夏红真
责 编: 刘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