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余德春:“美人谷”藏寨村里的守望者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王岭 舒颖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2024年第21期  浏览字号:
  余德春: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水子乡水子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来参加学习班之前,老百姓就跟我说,‘书记,帮我们反映一下,野生动物太欺负人了。’山区农民本来就没有多少土地,野生动物破坏农作物,严重影响老百姓的经济收入。建议有关部门能够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补偿标准。”
  今年8月,在2024年第4期全国人大代表学习班的互动交流环节,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水子乡水子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余德春及时反映百姓心声。学习班结束后,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决定将她的这一建议列为闭会期间的代表建议,交由国家林草局会同财政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研究办理。目前,有关单位正在办理中。
  “关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必须认真对待、及时回应。”今年是52岁的余德春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履职的第二年,也是她担任丹巴县水子一村村委会主任的第二十一年。
 
  今年8月,余德春代表在2024年第4期全国人大代表学习班互动交流环节中发言。摄影/王岭
  被誉为“美人谷”的丹巴,地处横断山脉腹地、青藏高原南部。水子一村就在离丹巴县城约4公里的河谷两岸。“‘水子一村山旮旮、天干雨旱地光光’这句顺口溜是当时我们村的真实写照。”从小生活在水子一村的余德春回忆起二十多年前的村子,十分感慨,“由于文化水平偏低、思想守旧,村内群众长期只会在家做农活儿,一年吃上一顿大米饭和进县城一次是最大的奢望。”
  20世纪90年代末,余德春成了村里第一个进城打工的女娃,通过做家政服务,拿到了当年“做梦也不敢想的”报酬。“我们是牦牛河畔传统藏族村寨,最大优势就是离县城近,骑个摩托或者电车不到十分钟就能到。”自己腰包鼓了远远不够,2001年,余德春回村成立“巾帼家政服务”,带动更多的女性村民一块儿“闯县城”,每人年均增收8500元。
  2004年,在村民的信任和支持下,余德春当选水子一村村委会主任。自此,如何带领村民找到可持续的致富之路,一直萦绕在余德春的脑中。
  “要致富必须得多条腿走路。”余德春认为,家政、务工只是一方面,推动村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才能“造血”。余德春率先将目光“瞄”准了羊肚菌,在她看来,种植羊肚菌的市场前景不错,并且能解决部分家庭因劳务外出难以照顾家中老人和儿童的问题。
  余德春先在自己家里搞大棚,菌种下播后,整天“泡”在地里记录温度、湿度、光照,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辛劳,碰到不懂的地方,就到成都种植大户那里去请教、去学习。一年下来,余德春就从“门外汉”变成行家,带动更多的村民加入羊肚菌种植的队伍,并成立了丹巴县第一家羊肚菌种植合作社。在羊肚菌种植合作社的带领下,水子一村有130多户村民种上了羊肚菌,一亩地平均能挣1.6万元,仅此一项就能实现每年全村人均收入8500元。
  “我们的羊肚菌种了400多亩,但种了这么多年,土地的肥力不再支持羊肚菌持续高品质的产出。所以我们现在打算停个两三年,让土地‘休息休息’。”这两年,余德春也一直在给村子寻找新的种植业、养殖业,并大力推进发展乡村旅游业。
  近些年,甘孜州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水子一村就在旅游环线上。余德春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积极动员村民利用自家的房屋等,发展餐饮、休闲娱乐、民居接待等旅游产业。一排排独具特色的房屋、一家家服务周到的民宿,将越来越多的游客从五湖四海吸引到了这个美丽的村庄。
  如今,水子一村已经成为川西旅游环线上的“网红村”、丹巴县综合性旅游接待点。“去年,我们村子里又建好了两座桥,无论是村民自己还是游客来都更方便了。同时,我们还在不断完善村集体经济投资的民宿条件,相信民宿的生意会越来越红火。”余德春说道。
 
编 辑: 夏红真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