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大河之洲——生态修复打造“鸟的天堂”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徐航

来源: 中国人大网  浏览字号: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万里黄河挟沙而来,波涛滚滚,在山东东营注入渤海。河水如黄沙,海水映碧波,呈现出“河海交汇”的壮美景观。
  一路行来,一个个在架设在水泥杆顶端的鸟巢吸引了记者注意。
  “这是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特意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东方白鹳建的人工巢穴。”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道。
  6月25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牵头举办的中华环保世纪行2024宣传活动走进山东省。采访团一行来到东营,深入黄河入海口,聆听黄河三角洲生态修复背后的故事。
  生态修复,筑巢引鹳
  作为一种大型鸟类,东方白鹳对筑巢的要求很高,它们倾向于在高大的乔木上建巢。然而受盐碱化影响,黄河三角洲不易于大型树木的生长。针对东方白鹳的习性,2010年开始,保护区专门为东方白鹳建起了“免费的公租房”,人工招引东方白鹳来保护区繁衍栖息。
  除了一个安全、舒适的巢穴,真正吸引东方白鹳等众多鸟类在此“安家立户”的原因,还是生态环境的改善。
  穿行在保护区,成片的芦苇随风飘摇,为一片片湛蓝水域镶嵌上翠绿的点缀。
  “2002年,我们便开始修复湿地,那个时候只是简单进行一些围坝引续黄河水的措施。随着湿地修复理念和技术的进步,我们逐渐由粗放型转化为精细化的保护和修复。比如,针对适合鸟类栖息的淡水沼泽湿地,我们会首先引黄河水进行生态补水,再营造不同的生态环境。”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生态学博士、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副主任赵亚杰说。
  治理入侵物种互花米草、种植盐地碱蓬和海草床、科学引进黄河水建设鸟类繁殖岛和鱼类栖息地……二十余年来,黄河口湿地修复工作蹚出一条新路径,成效显著。保护区近两年新增淡水沼泽湿地7.4万亩,总面积超过30万亩。
通过生态修复,保护区内的入侵物种互花米草已得到有效治理。摄影/徐航
  随着生态的持续改善,保护区的鸟类种类和数量呈现出明显增加。如今,保护区的鸟类已由建区之初的187种增加到373种,成为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
  科技赋能,助力保护
  东方白鹳怎么给小宝宝喂食?隐藏在芦苇荡中的黑嘴鸥长什么样子?借助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的一块电子屏,这些珍贵画面得以呈现在眼前。
  近年来,插上科技的“翅膀”,保护区生态修复工作也越飞越高。
  “今年,我们通过卫星跟踪等借助多项技术,对鹤类实施精准监测。”赵亚杰解释称,为它安装跟踪器,并带上彩环。这些设备每小时传输包括GPS点位、鹤类体温、飞行高度、活动量等方面的信号。借助这些指标数据,能更加地精准分析出它们的范围活动、秋冬迁徙路线及其在黄河三角洲的觅食或繁殖情况,助力鸟类生态保护。
在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可以实时监测到保护区内鸟类情况。摄影/徐航
  随着AI技术的兴起,保护区也搭上了AI的“快车道”。赵亚杰介绍,保护区与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合作,在视频实时监测的基础上,通过监控摄像头搜集的视频画面,在后台搭载AI智能算法,识别鸟类种类和数量。
  根据监测数据调控生态补水所需流量;布设鸟类视频监控,保证鸟类栖息地安全;建设了5G基站,实现网络信号全覆盖为保护区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基础……当地发挥对科技的积极作用,对黄河三角洲生态修复进行了许多有益尝试。
  沿着黄河入海口,我们遇见大海。沿着黄河三角洲生态修复的足迹,我们期待更美丽的生态画卷。 
编 辑: 夏红真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