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智慧助减损 科技保增产:济南起步区打造现代化农业新示范

6月24日,平移式喷灌机在山东济南万亩国际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作业。(李梦涵)
中国日报6月25日电(记者 李梦涵)山东济南万亩国际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通过自动化、绿色化、智能化农业管理,科学抵御自然条件影响,实现增产增效,为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日,记者参加在山东开展的中华环保世纪行2024年宣传活动了解到,目前,示范区冬小麦已经全部收割完成,平均亩产预计达到了680公斤,而普通农户今年的亩产约为450公斤。
2021年,济南成为继河北雄安之后,第二个设立国家级起步区的城市。济南起步区占地798平方公里,旨在探索通过转变新旧动能的方式,在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高质量发展。
鉴于山东是中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区,起步区的规划将近期重点置于现代化农业发展,并专门留出了一万亩地的区域用于探索和展示科技赋能农业的方式和效果。这片农业示范区由济南城市发展集团城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管理。
济南城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蕾表示,自2022年示范区设立以来,一个"空天地一体的数字农业管理模式"已逐渐形成。
杨蕾介绍道:"示范区的地面监测传感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土壤、农田微气候(温度、湿度、风速、降雨等)、病情虫情、作物生长动态、水质等数据。"数字大脑将综合这些动态数据,以及无人机多光谱数据、空中遥感卫星数据,结合数字模型分析,为决策灌溉、预测病虫害等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据杨蕾介绍,田里共安装了500多个监测传感设备,有的竖立在地面,有的埋在地下,还有的"穿戴"在作物身上。
此外,在山东省农科院的指导下,田间专门种植了能大量涵养田间害虫天敌昆虫的蛇床草,减少了化学农药对粮食和环境带来的威胁。
得益于优良的作物种子、精准的农操决策与先进的管理方法,示范区实现节约用种13%、节约用水58%、节约农药化肥等投入21%、节约人力服务成本30%,平均每亩可节约投入173元。
目前,示范区已完成智慧农业板块建设,所有设备的监测数据最终都将通过5G网络汇总到智慧农业大数据中心。因此,示范区的万亩良田日常只需要两位管理人员。不过,在农机操作时还是需要人力在旁简单协助。
在示范区中,一台长达370米的平移式喷灌机正在300亩的田地里缓慢移动。今年夏天,山东旱情严重。喷灌机在这块地完成小麦收割和玉米播种作业后,就立刻开始工作,已经连续工作了两天。
洪超,这位33岁的"新农人",既是技术的"指挥官"又是"打工人",既要适时对功率进行调整,又要避免水渠中的杂草引到设备中堵塞出水口。
他手持网兜站在机器旁,不时从水渠中捞出枯叶杂草。他感慨道:"这个机器真是太方便了,省人力、提效率,而且浇灌均匀效果好。今年夏天山东旱情严重,这台机器24小时不间断工作,确保玉米的出苗率。"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杨蕾表示。"我们将继续培育、推广和发展农技科学,巩固齐鲁大地粮食安全压舱石的地位。"
编 辑: 夏红真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