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从枯水断流到全流域畅流,全国人大代表讲述与黄河的那些事

来源: 南方都市报客户端  浏览字号:
  6月23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牵头举办的中华环保世纪行2024年宣传活动在山东省启动,探究地方黄河保护的新实践。
  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东营市湿地城市建设推进中心职工张金海与南都记者讲述了他与黄河的故事。“我出生在黄河边,喝着黄河水长大,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时候,每逢黄河枯水期,水井没有水,就跟着大人一起到离村庄很远的地方去担水吃,用半盆水先洗脸后洗脚,再留着喂鸡喂鸭。”
张金海在工作中。受访者供图
  在张金海的童年回忆中,黄河断流期是一段难熬的时期。“从那时起,我是多么盼望黄河不再断流,并在心里默默立志,要为黄河做点什么。”
  长大后,张金海如愿成了一名从事湿地城市建设管理的基层工作者。
  随着国家对黄河的治理,黄河水已实现全流域畅流。但即使是这样,对于张金海而言,珍惜黄河水依然刻在他的一言一行中。看到公厕的高水箱长流水,张金海也不断的思考尝试让它能更省水。为此,张金海利用在部队自学电子维修打下的底子,反复试验做出节水新装置,把用水量减了一半,后来又经过多次改进,发展到如今的第五代公厕节水设备,用水量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
  前些年,黄河入海口湿地区域互花米草一度泛滥,极大影响了滩涂潮汐水文过程,导致盐地碱蓬严重退化,威胁本土动植物的生存和近海岸生态系统安全。张金海经过多次实地走访调研,提出了《关于加快对环渤海地区互花米草治理的建议》。
  他的建议被采纳,山东省东营市组织人员采取围淹方式治理互花米草:在低潮滩采取刈割治理技术;在中潮滩采取“刈割+围淹”治理技术;在高潮滩采取“刈割+翻耕”治理技术。先后投资5.47亿元,连续实施五期综合治理项目,治理总面积13.1万亩。
  为防止互花米草“卷土重来”,当地通过绿色方式修复生态,利用工程和生物等措施,因地制宜恢复盐地碱蓬、海草床等植被来挤占互花米草的生长空间,累计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万亩,修复盐地碱蓬、海草床6.2万亩。
张金海在工作中。受访者供图
  自201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张金海先后提交了58件代表建议,其中有20多件与黄河相关,包括《关于推进实施黄河刁口河故道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的建议》《关于利用黄河水入海之水打造黄河三角洲下游地区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关于进一步支持黄河三角洲地区实施生态环境大保护的建议》等等。
  2021年,国家公园管理局批复同意开展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工作,标志着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工作进入新的阶段,上升到新的高度。在国家和省有关部门指导支持下,东营市以国家公园创建为牵引,投资近10亿元实施水、林、田、湖、草、湿地、滩涂、海岸线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市湿地面积达到4567平方公里,约占全省的1/4,湿地保护面积2762平方公里,保护率达到60.47%。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色(无人机照片)。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区内野生动植物种类丰富。2013年,黄河三角洲湿地被国际湿地公约组织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随着湿地修复面积的不断扩展、生态环境的快速提升,为鸟类繁衍生息提供了多样栖息地。数据显示,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区内,野生动物、植物分别增加到1632种、685种,鸟类由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现在的373种,国家一级、二级保护鸟类分别达到26种和65种,38种鸟类数量超过全球总量的1%,成为名副其实的“鸟类国际机场”。
  张金海感叹道,有句话说得好:“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现在的东营,珍稀的白天鹅飞进城市湿地嬉戏觅食已是常态,就连生性挑剔的东方白鹳也在城市附近“安家产子”。
  “通过亲身经历黄河三角洲的发展变化,我也更加深刻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丰富内涵。”张金海说,“接下来,我也会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再努把力、再加把劲,以实实在在的工作让我们的家园更生态、更环保、更美丽。” 
编 辑: 夏红真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