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深入人心,沪剧《同舟》演绎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民主实践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考察时,首次提出“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上海市长宁区通过大型沪剧作品《同舟》的演出,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主题首次呈现于戏曲舞台,3月23日-27日在上海虹桥艺术中心首轮连演五场、场场爆满。
一、创作背景
2022年,在长宁区文化和旅游局的指导下,长宁沪剧团开启沪剧《同舟》的创作。作为一家拥有74年历史的国有文艺院团,长宁沪剧团是长宁区文化品牌的重要传播单位,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沪剧的传承基地之一。《同舟》艺术总监、长宁沪剧团团长陈甦萍,作为上海市人大代表,多年前曾参与创作并主演精品沪剧《小巷总理》(以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虹储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朱国萍为原型),反响热烈。此次陈甦萍和主创团队再次尝试用戏曲语言,唱响主旋律、展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
二、创作过程
“同舟”顾名思义“同舟共济”,以一个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日常工作为纽带,把《反家庭暴力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立法修改、相邻小区打开通道共建“同心园”、立法征询向基层治理延伸等案例,巧妙地融入舞台创作。“我们这个戏就是想把一个社会政治概念,转化成为大家都可以理解的、并且能被触动的故事。其实这也是我们的一次重要尝试和探索。”《同舟》导演张仲年表示。
主创团队先后走访了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长宁区人大、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长宁区萍聚工作室、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等相关点位,深入基层、调研采风,收集最真实、最鲜活的案例。以小切口表现大主题、以小故事展开大视角,生动还原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听取民意、化解矛盾、科学决策的民主实践。在充满生活气息、多重情节线的交织与矛盾化解中,展示社区和谐的新风貌。
三、演出反馈
3月23日首演场,“明丽温馨,好听好看”的舞台效果赢来了阵阵喝彩和掌声。当晚的观众里有不少原本对沪剧不甚了解的年轻人,市民黄女士在朋友的推荐下,第一次观看沪剧。“我是北方人,来上海十几年了,现在上海话基本上都听得懂,也可以讲一些,但发音还是不够标准。来听沪剧,不仅是一次放松,也是一个学习上海话的好机会。”《同舟》如此受欢迎,除了当下的“沪语热”外,接地气的剧情、生活化的呈现,也同样重要。
“我是长宁沪剧团的老戏迷了,以前比较常看‘西装旗袍戏’,这次看《同舟》,剧里的台词、场景都很日常化,就好像是我生活中发生的一样,感觉特别亲切。”演出结束后,市民赵老伯意犹未尽,“我还买了后天的票,到时候叫上我爱人一起来再看一遍,她肯定也很喜欢。”
而对于《同舟》的演员们来说,出演这部剧也是一次思想的升华。王斌饰演一位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工作人员,这个角色与他经常演绎的“西装旗袍戏”有着许多不同之处,从得知要出演的那天起,他就有些忐忑。“因为以前没有观察过基层立法点工作者都是怎样联系群众、收集建议的,很怕自己的表演不够准确。”为了演好这个角色,王斌下了“笨功夫”,走基层、访实情,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究竟是什么。“首先要打动我们自己,才能打动观众。”
演员朱桢饰演一名中学生,对于如何演绎这个与自己有着一定年龄差距的角色,她反复琢磨体会。“我离开学生这个身份已经太久了,一开始我觉得要演得天真活泼一些,后来导演让我多去中学采风,了解当下中学生的真实状态。走进他们中间,我才发现,他们比我以为的更加懂事、成熟。”
四、研讨促进
《同舟》首轮五场演出圆满收官后,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文艺创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长宁区文化和旅游局共同主办了专家研讨会,及时对首演进行总结梳理。
与会专家认为,沪剧《同舟》情节接地气,观众接受度非常高,通过创新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巧妙的剧情设计,成功诠释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时代命题,为公众提供了一个理解和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参考。同时,舞美科技感十足,凸显上海城市的现代感,音乐唱腔上保持了沪剧的传统韵味,但又与时俱进,给观众良好的视听感受。专家们也提出,剧目的难度极大,首轮创作已非常好的诠释了立意,希望能进一步打磨提高,成为沪剧现代戏的一个代表作。
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也将与长宁区文化和旅游局、长宁区沪剧团合作,在古北市民中心适时播放《同舟》演出视频资料,作为展示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成效、展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的生动补充。
编 辑: 夏红真
责 编: 余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