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从“渔二代”到护海人
“小时候,乌梁素海是我玩耍的地方,现在我来守护乌梁素海。”刘文斌一脸自豪,黝黑的面庞闪闪发亮。身为乌梁素海海区管理大队队长,他对乌梁素海的情感,别有一番深意。
今年52岁的刘文斌,从小生长在乌梁素海边,父辈从白洋淀迁居到此,以打渔为生。打小他就喜欢到湖边玩儿,嬉水、捉鱼、掏鸟蛋……乌梁素海有他童年最宝贵的回忆,后来参加了工作,他也没离开这片“海”。

在海边成长的他,见证了乌梁素海的磨难。一个时期以来,随着河套灌区大量未被农作物吸收的化肥、农药和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入,湖区的水污染一天比一天严重,到2008年,“黄苔”占去了大半湖面。
刘文斌清楚地记得,那个时候湖水发臭,鱼基本都死了,鸟儿也不来了,游客越来越少,渔民们被迫另谋生计。眼看着乌梁素海越来越浑浊,刘文斌痛心不已。
后来,巴彦淖尔开始进行水生态治理,但效果甚微。直到2018年,在“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等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乌梁素海注重治理的综合性、系统性,不仅治水,更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进行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随着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纳入国家试点,巴彦淖尔市重点开展了沙漠综合治理工程、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水土保持和植被修复工程、河湖连通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乌梁素海湖体水环境保护与修复工程、农田面源及城镇点源污染综合治理工程、生态环境物联网建设与管理支持七大项目。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七个要素的综合治理,乌梁素海的生态环境逐渐变好。
“污染严重的时候,鸿雁都不在我们这儿停留。但是现在你看,鸿雁不仅多到上万只,飞来还都不走了,甚至在这里越冬。”作为见证者和参与者,刘文斌看着乌梁素海的水慢慢变清了,鸟儿也多了起来。2022年,刘文斌从普通巡护员升任海区管理大队队长,负责海区巡护全面工作,小时候的玩伴鸟和鱼,都成了他今天的保护对象。

“别的都能做假,唯独鸟儿不会作假,自然生态保护好了它就在,环境不好,你留都留不住它,这是真的。”刘文斌说,为了更好地保护乌梁素海的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管理大队围着湖区新建立了5个巡护点,加大巡护力度,定期开展专项巡查行动,配合执法部门打击非法捕捞、挖沙、占地等行为,确保乌梁素海自然生态安全。
凤头鸊鷉、红嘴鸥、白鹭、赤麻鸭……开船巡护,刘文斌随口就能叫出遇到的鸟儿的名字。乌梁素海是欧亚大陆鸟类迁徙的主要通道,如今每年有几十万只的鸟儿在这里栖息繁衍。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乌梁素海,组织上安排刘文斌为总书记驾驶考察船。在短暂交谈中,总书记了解了他在乌梁素海的亲身经历,欣慰地说他“渔二代也开上了游船。”对角色的转变,刘文斌倍感自豪和珍惜。以后,遇到了外地来的游客,他便会主动地讲起自己的故事,现身说法,向周边群众和游客宣传保护乌梁素海的重要生态意义。
其实,像刘文斌这样的“渔二代”“渔一代”,在乌梁素海还有很多。今年以来,当地政府提供生态岗位,湖区906名渔民放下了打渔网,有的开上了游览船,部分组建了绿化队,从原来的“靠海吃海”转变为“靠海护海”。
环境变好了,来旅游的人多了,以旅游业为代表的乌梁素海生态产品价值逐渐实现,乡亲们的“腰包”也鼓起来了。刘文斌说,守护乌梁素海,就是守护自己的家。让这个家越来越美,是他一辈子的事业。(记者 杨旋)
编 辑: 刘冬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