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我们要打赢这场攻坚战”

——走进内蒙古防沙治沙“磴口模式”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王岭

来源: 中国人大网  浏览字号: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处于整个乌兰布和沙漠的东北部,其中77%的面积被沙漠占据,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在70多年的治沙实践中,磴口全县干部群众战风沙、保家园、促发展、惠民生,形成了防沙治沙“磴口模式”。时至今日,磴口县林草覆盖度从上世纪50年代初期的0.04%提高到目前的37%。水草丰美、湖泊遍布、生态宜居成为磴口县的亮丽名片。 

  这样的转变如何达成?9月8日,中华环保世纪行2023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磴口县一探究竟。中华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牵头举办,今年活动的主题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图为位于磴口县的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工程。摄影/王岭 

  走进位于乌兰布和沙漠刘拐沙头的综合治理工程项目点,浓浓的绿意在沙漠上晕染开来。 

  在浩瀚的沙漠上种植物,是怎么做到的?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局长王志国说,“植物是人工一颗一颗种下的,然后进行补植补造,后期还要浇水、按标准验收。”他介绍,以乌兰布和沙漠防沙治沙示范工程项目为例,通过对原有沙丘进行平整后实施稻草压沙,完成稻草固沙后种植梭梭等灌木。防沙林场境内实施稻草等压沙造林4万亩,其中栽植梭梭并接种肉苁蓉4万亩,同时对项目区周边植被进行补植。 

  记者发现,黑色的管线均匀的铺设在植物周围。王志国解释,“这是浇灌用的输水管,是为了梭梭有水‘喝’的。项目区配套输水主管道37公里、各级蓄水池32座。通过引取奈伦湖地表水进行节水滴灌,每年利用黄河凌汛水能够有效保证项目区灌溉用水量。” 

  谈及近年来的治沙思路,王志国说,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领下,磴口县逐步走上了“以治促用、以用促治”的科学治沙道路。 

  如今,磴口县大力推进产业治沙,逐步形成了以沙漠绿化为基础的生态修复、生态农牧业、生态光伏、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生态产业综合体系,实现了“沙害”变“沙金”、“沙窝”变“金窝”。 

  近年来,在自治区和巴彦淖尔市的支持下,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积极探索防沙治沙新路径新举措,不断丰富和拓展防沙治沙“磴口模式”,形成了“精神一脉传承、两山理念引领、三生共赢发展、四方主体参与、五域系统施治”的经验做法。 

  “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王志国表示,这是一个持之以恒的事业,“力争2030年完成168万亩治沙任务,实现县域荒漠化治理全覆盖,全县林草覆盖率达到50%以上。” 

编 辑: 刘海滨
责 编: 于 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