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沙坪坝区基层立法联系点
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和传承红色资源
切实有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重庆作为一块英雄的土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红岩精神是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国统区特殊环境下的革命斗争锤炼、培育和形成的伟大的革命精神,是重庆、沙坪坝的宝贵精神遗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红岩精神作出了深刻论述,充分肯定了红岩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重要地位。沙坪坝区人大常委会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创新工作举措,多形式开展监督,积极参与相关立法,强化工作实效,在助力红色资源保护与发展、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中彰显人大担当、人大作为。
一、红岩资源基本概况
红岩,是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驻地所在,地处重庆市渝中区化龙桥,原名红岩嘴,因地址属于丹霞地貌、岩石呈红色而得名“红岩”。解放战争时期,许多共产党人被关押在位于沙坪坝区的白公馆、渣滓洞监狱,他们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与敌人进行了殊死斗争,谱写了壮丽的革命诗篇,用鲜血和生命凝结成伟大的红岩精神。1958年5月1日,红岩革命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标志着红岩精神的弘扬和传播有了牢固的阵地。1963年11月27日,位于沙坪坝区的中美合作所美蒋罪行展览馆(现名为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对外开放。2007年1月19日,重庆市委、市政府决策在两馆基础上联点成线,整合资源,建立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
重庆市现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423处,登记备案革命纪念馆27家。革命文物均纳入《重庆市红岩革命旧址保护区管理办法》保护管理范围。其中,革命纪念馆藏品10万件,珍贵可移动文物3120件(套),对外免费开放33处,每年接待观众600余万人次。重庆现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2个,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77个,其中,沙坪坝区拥有全国、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5个。沙坪坝区正努力打造以红岩文化为特色统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复合遗迹观光、文化体验、产业创意、休闲娱乐等多元功能的红色文化旅游高地,以多种有效途径进行传承、弘扬和传播红岩精神、红岩文化。
二、沙坪坝区推动红岩资源系统保护传承、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情况
沙坪坝作为红岩精神的重要发祥地,2021年底召开的沙坪坝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文化传承示范区”的目标任务,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抓手,把保护、传承、弘扬红岩精神作为重大战略工程,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以红岩精神为主体的红岩资源,切实有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赓续文脉,绽放光彩,让红岩精神内化为城市精神。
(一)强化保护研究,让红岩资源“立起来”
一是合理保护、利用革命旧址。通过专项调查摸清江竹筠入党地等21处重要旧址、遗址、纪念场所的保存状况、产权归属、管理使用等情况。加大保养修缮力度,投入数亿元专项资金加强红岩场馆建设和周边交通路网、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设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断丰富红岩革命旧址藏品与展陈,加强展陈方式创新,强化保护区旅游秩序监督管理。二是挖掘、整理革命史料。开展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搭建红岩精神资料库,整理《红岩精神》等相关研究书目70余册(套)。开展综合史实研究、理论研究和红岩精神资政研究等,编绘出版全市首本党史正史连环画册——《沙磁明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沙坪坝党的发展历程图文集》。三是建立红岩精神资源数据库。编撰《革命遗址遗迹集》、《党史人物集》、《口述红岩》、《图说红岩英烈江竹筠》系列丛书,打造《红岩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江竹筠》、《重温“狱中八条”加强党的建设》、《红岩精神与中共中央南方局历史》等精品课程。
(二)注重功能拓展,让红岩精神“传起来”
一是搭建红岩精神宣传平台。“线上+线下”打造“一网一所(校)一屋”红岩精神家园。线上开设“红岩精神传承网页”,线下依托“双中心”(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红岩乡村讲习所(红岩社区党校)160个,城市书房、阅读驿站13个,努力实现党性教育和红岩精神教育有机融合。二是遴选组建红岩讲解资源库。组建23支“六讲”红岩志愿服务宣讲队,让群众“坐得住、听得进、记得牢”,已开展宣讲千余场。“黄葛树下龙门阵”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举办故事会已经超过4000场,创作、演出红色故事200多个。三是全面构建“红岩志愿”品牌。健全红岩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探索嘉许激励制度,并实施“红岩志愿者集结令”、“红岩攻坚队”、“红岩市民综合调解站”、“红岩青年在行动”四大专项行动,持续擦亮红岩品牌。打造1个红岩志愿服务总队,9个红岩志愿者专业分队,志愿者分队和小队覆盖全区所有镇街和村社区。全区累计红岩志愿者总数达30.1万人,总服务时长1221.1万小时。先后荣获全国“四个100”最佳志愿者服务项目2个、最佳志愿服务组织1个、最美志愿服务社区3个、全国最美志愿者3人。四是推动思政工作走实走新。将红岩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常识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丰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推进“红岩先锋教师队伍”项目,培养国家级专家1名、市级专家2名。沙坪坝区与重庆红岩联线管理中心签署共建协议,孵化“行走·红岩”、“继承我的父兄”等思政“金课”20余门,遴选“雾都明灯——红岩精神永流传”等精品课例51个。培育优秀“小小红岩讲解员”2100余名,组建“区、校、班”红岩少年宣讲团10个,在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学生开展观摩学习和讲解活动。
(三)创新文艺宣传,让红岩故事“活起来”
一是建好文艺展示平台。引进投资8亿元,在千年磁器口古镇打造重庆首个大型实景式剧院——重庆·1949大剧院,创排红色历史剧目《重庆·1949》,再现革命志士为解放重庆与敌特展开殊死搏斗的宏大场景。二是持续创作一批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文艺精品。以小说《红岩》为蓝本创作国内首部大型红色舞蹈诗《红岩红》。创作沙坪坝区志愿者歌曲《光耀红岩》,充分彰显红岩志愿服务者的精神面貌。实施红岩革命文物全媒体传播,打造《红岩家书》微视频。三是开发文创产品拓展市场口碑,让红岩精神内涵借助文创产品能够被广大群众和四方游客看得见、摸得着,不断提升红岩景区市场化运营水平。
(四)坚持党建引领,让红色基因“实起来”
一是红岩精神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将党建引领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心骨”,构建“融入式”党群服务体系,形成“小社区、大治理”基层党建工作格局,推动“红岩精神”在基层社会治理中走深走实,从便民帮扶、创文创卫、应急处置等方面为群众排忧解难,用服务提升“社区温度”,不断提升人居环境、城市品质。二是夯实红岩精神传承物质载体。先后投近25亿元建设各级便民服务中心161个、党群服务中心15个,覆盖48个村,113个社区。实施“三个盘活”进社区计划,盘活闲置社区用房,打造集党群活动、便民服务“红岩会客厅”。盘活物业小区办公场所,推进“红色物业”工程实物化,共建红岩党群服务站,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盘活居住区公共空间,建设服务站、党群活动空间。三是理顺弘扬红岩精神的纽带机制。深化“红岩攻坚行动”,开展“冠红岩之名,铸红岩之魂”主题教育活动,成立3支共计600人的红岩攻坚队,针对疫情防控、污染防治、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征地拆迁等难点、堵点开展攻坚。深挖红岩廉政文化,以“狱中八条”阐释为切入点,大力推进执行力和党风廉政建设,驰而不惜纠查“四风”问题,营造激浊扬清、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三、在助力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和爱国主义教育中彰显人大担当
(一)做好基础调研,摸清发展底数
沙坪坝区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红岩精神的传承保护和爱国主义教育工作,通过视察调研、工作监督等形式掌握资源保护现状,确保文物账本“清清楚楚”。多年来多次组织常委会委员、市区人大代表对红色文物保护传承情况开展专项监督检查、视察调研,推动政府落实落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要求,走出一条独具沙坪坝内涵的红色资源传承保护之路。推动红色资源保护修缮和宣传,推动对现有的文物开展合理适度使用,准确把握文旅融合的趋势,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性。全区人大代表围绕文物保护传承方面提出有价值的代表建议近二十件,打造文旅融合新模式,引进现代化元素进景区,推动红岩沿线旅游景区建设规划和提档升级改造,激发红岩文化活力,增强了景区的吸引力。
(二)人大监督落地,确保保护到位
沙坪坝区人大代表积极投身到红色资源保护监督工作中,展现代表心系红岩精神传承的风采。加快“重庆之蛙”对外开放进度的建议,得到沙坪坝区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中国国际广播电台1928年8月创办于南京,1939年3月在重庆复播,在日军持续轰炸下仍向外界传播远东盟军各种讯息,是抗战时期中国政府重要的对外宣传平台,被称为“重庆之蛙”,该电台旧址已被公布为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区委的支持下,相关部门本着尊重历史、恢复原貌的原则,科学制定了保护修复实施方案,使之真正成为沙坪坝区在厚植城市文化底蕴、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工作上的又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积极推动检察院加强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在全市首创“红岩检察”服务基层治理工作平台,参与、协助、配合基层工作,助力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提高基层社会风险防控能力、矛盾化解能力、发展保障能力、公共服务能力。
(三)参与民主立法,护航保护传承
2021年1月16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了《重庆市红岩革命旧址保护区管理办法》(渝府令第341号)。办法围绕红岩革命旧址的保护、利用和传承等方面进行规定,按照“让革命文物活起来,把革命文物利用好”要求,着力深化红岩革命旧址价值挖掘和利用创新,着力提升红岩精神教育传承效果。2022年6月,重庆市第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了《重庆市红色资源保护传承规定》,将红岩资源保护传承纳入法治轨道,“弘扬红岩精神”首次被写入重庆地方性法规。《规定》总结固化重庆市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好的经验和做法,着力将红色资源的调查认定、保护利用、传承弘扬等活动进行了法规意义上的规范。通过保护名录、保护责任人、明确部门职责分等三项制度明确红色资源保护“法责”,在政府投入、红色宣教、鼓励引导、联动合作四个方面强化夯实红色资源传承“合力”,多措并举激活红色资源弘扬优势。《规定》还明确了支持依托红色资源按照相关规定创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红色资源主题公园,组织开展红色教育,发挥红色资源凝心聚力、铸魂育人的功能作用。
沙坪坝两级基层立法联系点在《重庆市红色资源保护传承规定》意见征询过程中,通过线上线下广泛发动群众,对《重庆市红色资源保护传承规定(征求意见稿)》整理上报提出35条建议,共有5条意见和建议被部分或全部采纳。充分发挥代表密切联系群众和基层联系点接地气的优势,《规定》出台后,组织开展三级代表联动宣传活动,在全区26个镇街宣传红色资源保护传承规定,提升规定的知晓度,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将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工作落地工作中和群众间。沙坪坝区人大常委会还要将适时就《规定》贯彻落实情况开展立法后评估调研工作,为红色资源保护传承立法质量提升贡献智慧和力量。
四、进一步做好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和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建议
一是制定一部专门法律。党的二十大提出,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宪法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目前在国家立法层面,尚未制定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专门性法律法规,已制定文物保护法、英雄烈士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教育法等法律,虽然在红色资源的保护传承上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但因相关条款分散,较难形成合力。各地方在红色资源保护、管理、利用上的立法保护工作有序推进,已有23个省市(直辖市)出台了50部地方性法规。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在城市道路、新区建设中,也出现了与不可移动文物的冲突,可移动红色资源的数字化保护欠缺统一的标准和力度,破坏红色文化资源的现象时有发生,人民群众对红色资源的文化属性需求不断上升,通过以上法律和省市地方性法规已不能满足红色资源传承保护和促进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新需要。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宪法实施,亟需在全国层面制定一部专门性法律,建议全国人大相关立法工作机构尽早开展立法调研,推动立法进程。
二是建立统一的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机构。秉承“大保护大开发”、“体系保护”理念,亟需建立健全跨地区、部门、单位协同协作机制,打破地域、条块分割管理的限制,做好红色资源的普查统筹管理保护。推广重庆市革命文物资源名录保护责任人制度,对全国的红色资源保护、管理、运营划定统一规范的制度规定。
三是打造一支信仰坚定的保护传承队伍。全面推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性教育基地建设,在各省市规划建设一批高标准有影响力的基地。用好用足革命文物资源,因地制宜以省级为单位统筹开发思政金课,实施思政名师、优秀讲解员培养工程,积极推进红色资源进课堂、进头脑、进百姓,将红色革命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调查各地革命历史博物馆的资源优势,形成名录向社会推介公布。抓住抓牢祖国的“关键未来”和“关键主体”,让红色教育在青少年教育系统中和人民群众中蔚然成风,增强全民传承红色血脉的庄重感、仪式感、参与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四是探索一条独具特色的文旅融合发展道路。坚持既注重红色,又保住绿色,因地制宜突出本地特色的基本原则,从国家层面制定方针政策,对红色资源的文旅融合定调划红线、开绿灯。引入社会资本,持续提升红色资源产业传承保护发展水平。通过系统集成、资源整合、统筹规划、推广重庆红岩联线模式开展革命纪念馆、革命基地旧址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整体打造。通过内部挖潜,特色项目开发,围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文化,以党史、党性教育为主线,抓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矛盾,借助影视宣传、艺术创作、数字红色资源推广等文化传媒形式,精心打造文创精品,提升红色资源的传播广度、知晓深度、认可程度,打造独具本地特色的红色资源品牌,让全民自觉成为红色基因的传承者、拥护者、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