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崇川区人大:
五级代表问旧改 以“心”换“新”助蝶变
“改造中如何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无物业老旧小区后期管理怎么跟上?”……8月30日,南通市崇川区的30位全国、省、市、区人大代表及街道选民议政会代表在专题询问会上,聚焦老旧小区改造中的痛点堵点开门见山、接连发问,区政府领导及市政、住建、城管等部门负责人直面问题、一一回应。
9月22日,崇川区委书记胡拥军以人大代表身份,来到任港街道弘运社区代表联络站,围绕增加居民活动用房、改善小区停车、添置充电桩等话题,与选民交换意见、释疑答复,协调解决问题……
从2020年起,南通市主城区崇川加大老旧小区改造力度,计划5年内改造251个老旧小区,涉及13.13万户,占全区常驻人口的33%,努力为这座老工业城市焕发青春。
怎样助推这项浩大的民心工程做优做精、做出成效,向人民交出满意“答卷”?在区委的领导和支持下,区人大常委会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监督全过程,聚合五级代表力量,持久深入开展“四问旧改”系列活动,以问促督、以督聚智,推动老旧小区改造改出了城市新面貌、社会新活力、工作新招数。
开门问关切,定制版“直通车”开到百姓身边
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幸福,离不开发展老百姓“心门口”的民主。
位于唐闸镇街道的新华二村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基础设施薄弱,私搭乱建普遍。旧改启动时,部分居民既盼着改善居住条件,又不愿拆除违建。
如何“破冰”?来自新华社区的区人大代表胡敏牵头成立旧改攻坚“我和代表有话说”接待室。哪里有民意,她就把接待室设到哪里,走街入户“拉家常”的同时,随身携带的小本子记得密密麻麻。
与群众打成一片的胡敏,从百姓的“心结”中很快发现了突破口。由于违建阻碍,新华二村700多户家庭中,有160多户一直没能铺上燃气管道。为此,胡敏多次安排燃气公司、城建办与小区居民代表沟通协商。多方支持下,违建得以拆除,160多户家庭终于用上了盼望多年的管道燃气。
像“我和代表有话说”接待室这样聚焦旧改,由区人大统筹指导、街道人大和辖区代表量身定制的“直通车”平台,在全区还有很多。它们有着一个响亮的名字——与民有约。
学田街道精心搭建“四讲四问”民意沟通载体,邀请辖区代表与代建方、施工方一起走进旧改小区,讲清改造意义、讲明改造方案、讲透改造政策、讲通群众思想,主动问需求、问关切、问建议、问实效,促使民呼民盼融入改造方案。任港街道推出旧改“家书系列”,把对群众意见的反馈,凝练在一封封充满诚意的书信中,向居民释疑解惑。区人大代表席志芹开设线上“云客厅”广征民意,根据北濠桥新村居民反映的“线索”,她多方奔走,在街道支持下,将旧改与河道治理、设施完善、景观提升同步推进,使“荷塘月色”照进了现实。
从“要我改”到“我要改”,形式多样的“直通车”畅通了民意反映渠道,让旧改沾足了烟火气,大大提升了居民对改造工作的参与度和支持度。
“要让民心工程深入人心,就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区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说,只有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老旧小区改造才能真正改出获得感、改出幸福感。
一线问诉求,把代表联络站设到工地上
去年,海港新村有8幢楼纳入老旧小区改造计划。该区域历史遗留问题多,为了让代表在改造中更好地发挥穿针引线作用,曹公祠社区把代表联络站搬到了改造工地,在站内公开改造方案,并组织代表轮流值岗,听取居民意见、组织民主协商、研究破题之策。小区改造期间,联络站整合多方力量,先后帮助解决居民实际问题102个。
在区人大的大力支持和推广下,如今,工地上的代表联络站已变身“五级代表问旧改”活动的前沿阵地,成为老旧小区改造现场上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以民主为底色的“一线听、一线议、一线办”,是这些代表联络站最鲜明的特色。
本轮老旧小区改造,崇川区贴心端出40项“改造清单”。其中,雨污分流、管线入地等26项为“必做内容”,非机动车棚、电梯安装等14项为“选做内容”。在组织小区群众充分协商、“打勾票决”的过程中,代表联络站始终保持“宣传员”、“主持人”、“调解师”的定位,大到屋面“平改坡”的方式,小到外立面的颜色,坚持让居民畅所欲言,在居民参与中“一锤定音”。“小区改什么、如何改、改到什么程度?都由大家商量着办。”全程参与了易家桥贰号院改造的区人大代表黄郁珉说,民主协商,唤醒、培养了居民的社区共治意识,也为老旧小区改造找到了最大公约数。
“百姓点单,代表接单”是每个代表联络站的硬核任务。为了让“接单”更加精准规范,区人大创新推行了“1234工作法”:公布一项内容,代表在醒目位置公开联系电话、轮值安排,24小时全天候响应。实行两项制度,定期接待居民制、包楼负责到底制。明确三项任务,反馈需求、助推工程、排忧解难。优化四项流程,形成清单记载、目标跟踪、问题销号、成效评价工作闭环。
有了“章法”,代表联络站的工作如虎添翼。
非机动车库改造是群众关注的焦点。在联络站接受居民“点单”后,区人大代表、虹桥街道人大工委主任钱勇主动协调、持续跟踪,协助街道党工委进行改造方案论证与实施。街道各旧改小区建成34个智慧停车库,满足了小区居民的最大心愿。“将联络站建在工地,拉近了代表与群众的距离,实现了民主与民心的相融共通。”钱勇说。
据统计,崇川区32个工地代表联络站“开张”以来,五级代表在老旧小区改造各环节“贴身”跟进,深度破解居民急难愁盼,先后形成问题清单410份,开展民主协商275次,化解群众身边的问题830个。
持续问质效,这群“考官”很较真
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最能检验人大监督的成色。从把旧改定为年度头号监督议题开始,区人大就树立起质效为先的目标,动员辖区五级代表一起当考官、问质量、评成效。
怎样让这群“考官”动真碰硬,“考”出水平,在推动旧改靓“面子”、强“里子”、厚“底子”的同时,彰显好民主的力量?区人大紧紧扣住三个关键:审出“严肃性”、议出“针对性”、督出“有效性”。
在年初作出相关决定的基础上,区人大聚焦旧改计划、预算、进度、成效等四次开展审议,及时预警、纠偏,做好评议、反馈、跟踪,盯住问题一追到底。在实施“组合拳”过程中,让有专业背景的代表唱主角、打头阵、作评判,全过程沉浸式参与监督,为实现老旧小区内外兼修贡献智慧和力量。
为了找准旧改短板,区人大在组织“考官”调查研究上做足了功课:既有上下一体化视察,也有区域分组式讨论;既有总体方案的系统论证,也有对单项工作的“解剖麻雀”。“现行改造是否经过系统考虑”、“突出规划引领、连片改造”、“坚持依法拆违,杜绝野蛮施工”……事前充分调研,让代表在询问、发言环节靶向明确、底气十足。从4月开始,“考官们”围绕旧改,先后在区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等会议上反馈意见122条。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正面“答题”、狠抓整改,探索出拆建一体化、推行“代建制”、管线综合施工等一批好经验、好做法。
今年5月,区人大在《南通日报》开设“城市更新代表行”系列报道专栏,为“考官”履职造声势、引路子。已经刊出的16篇报道,生动记录了58名代表发扬民主、监督旧改、支持旧改的事迹。在人大代表引领下,选民议政会代表带领居民骨干自发成立监督组织,确保旧改工程质量。在城东街道,专职“挑刺儿”的“百姓监理队”通过实战,总结出PVC管“五检法”。在新城桥街道,“群众监督团”创造性推出了“阳光下”监督、“找茬式”监督、“服务型”监督等工作新举措。
五级代表的集体“考评”,推动全区老旧小区改造跑出了“加速度”,让越来越多市民感受到“幸福来敲门”的喜悦。截至目前,今年50个旧改项目有14个基本竣工,36个预计11月底完成。据悉,到今年年底,崇川区改造总面积将达65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十四五”计划完成率将超60%。
悉心问后续,将百姓“金点子”变成“金钥匙”
老区小区改造“三分改,七分管”。小区改完之日,就是后续管理开始之时。怎么才能更好地助力巩固改造成果,避免脏乱差回潮?
只有发扬民主,才能精准改善民生;只有精准改善民生,才能彰显民主魅力。区人大又一次把代表推到了“舞台”中央,把问计于民、造福于民放在了首位。
翻开“五级代表问旧改”活动中形成的审议意见,能深深感到,代表们对旧改“后半篇文章”的关注,非常热切。
“要走好宣传棋、探索新模式、用活资源盘,推动老旧小区后续管理常态长效”、“积极探索采取街区或连片聘请物业管理,统一提供物业服务”、“构建‘一核多元’治理体系,确保改造后的管理维护实现良性循环”、“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老旧小区管理运营”……追根溯源,这些富有“含金量”的意见建议能落到政府部门的纸面上、行动中,老百姓贡献的“金点子”和代表们摸索的“新路子”功不可没。
新港花苑是位于狼山镇街道的安置小区,当地区人大代表陈秀清吸纳民意、牵头首创的公益自治组织“物业服务社”,为崇川旧改小区物业管理提供了新的“模板”。由邻里支部书记、小区内退休技术员和年轻的专业管理人员等组成的服务社,坚持党建引领、公益为民、治理融合、专业外包,根据群众需求“定制”服务清单100项,并同步建立问题处置、跟踪反馈机制,迈出了公益性物业管理新步伐。
当前,这样的物业服务社已成为旧改小区后续管理的“重要参照”。还有些小区在物业服务社基础上又作了“改装”,陆续涌现出“1+2+3+N”社区服务、“绿能卡”积分激励、“收支款线上线下双公示”等物业管理新举措、新模式。
“如今,走入改造好的老小区,感受着崭新的颜值、齐全的配套、完善的管理、由内而外焕新的气质,幸福感扑面而来。”全国人大代表李楠楠在集中视察时,由衷地感叹。
民主,起始于人民意愿充分表达,落实于人民意愿有效实现。崇川区人大常委会聚焦旧改这一民生大事,探索推行“五级代表问旧改”系列举措,将以问知政、以问督政、以问助政有机统一,打通了联系群众的“神经末梢”,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真实可触民主、好用管用民主的内涵和价值,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贯穿到“国之大者”的具体工作中。(严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