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高校如何走出“千校一面”窘境?
文/《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张维炜
导读:学科、专业雷同造成的“千校一面”,是高等教育长期备受诟病的问题。许多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高等教育法执法检查报告时提出,应该减少行政干预,减少考核,鼓励大学按照自己的特色去发展。
“检查发现,高校同质化现象依然突出,一些高校学科专业设置雷同、重复,跟风设置门槛低、投入少的热门专业;一些高校升格或更名后定位不明确,与行业企业需求脱节。”
“地方高校反映,有的政府部门在岗位编制、进人用人、职称评审等方面管得过多过细,学校缺少自主权。”
“一些高校依法自主办学的能力还不强,存在行政化的惯性思维,对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界限认识比较模糊,教师代表大会和学术委员会功能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
高等教育法执法检查报告指出的以上高校“千校一面”、“放管服”改革尚未完全落地等高教领域的现实问题,在10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会议进行分组审议时,成为与会人员热议的焦点。
从管理体制上找原因
对于造成“千校一面”的原因,许多与会人员指出,这是行政干预过多导致的弊病,体现在大学的办学自主权较弱,在专业设置、人员编制、职称评聘、规划建设等方面被管得过多过死。
郑功成委员曾担任首届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他发现委员会成立以后所做的一件重要事情是设置全国统一的核心课程,还要搞统编教材。郑功成认为,统一的核心课程设置、垄断性的统编教材其实是造成学科专业雷同、“千校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改革教学委员会机制,让它原则上只是指导,充分尊重各校的自主权,设定专业的目的、方向及课程设置等,应根据所在高校的特色扬其所长,不要像培养中小学生一样,这样情况就会好转。”郑功成说。
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委员、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王贻芳则认为,大学之所以会变得千篇一律,是因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考核,自然每个学校都要对标,时间长了每个学校都一样。他呼吁,减少行政干预,减少考核,鼓励各个大学发展出自己的特色。
“‘千校一面’,我把这种现象叫做中国高等教育的俄罗斯套娃现象。几乎所有的大学都一个样,就像套娃,区别就是大小的不同。”徐显明委员称,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中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要解决这一问题,应调动高校的积极性,鼓励有条件的大学创新办学模式。
对于“千校一面”导致的弊端,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中科院院士詹文龙指出,这会使得所谓“热门”的专业过多,“冷门”专业无人问津,这样的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学生就业过剩和不足共存,明显中间多两头少,对培养尖子人才、出所谓的尖端成果非常不利。
“大学者,非大楼也,乃大师也。难以设想,老师学生如果都禁锢头脑的话,怎么能够有颠覆性创新成果的产生。”陈竺副委员长表示,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最重要的是要尊重高校办学的自主权,要鼓励自由探索、独立人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真正形成生动活泼的局面。
为高校赋权、“松绑”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落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呢?
执法检查报告指出,深化“放管服”改革,基础在学校,关键在政府。建议各级政府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做到该放的真正放下去,该管的真正管起来。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依法界定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教育治理中的职责权限,减少各类检查、评估、评价,减少对学校教育教学事务的干预,发挥学校办学主体作用,让学校安安心心地发展,让教师安安静静地上课。
李钺锋委员对执法检查报告提出的监督建议深表认同。他在近期对福建、重庆等地的调研中了解到,高等教育的“放管服”改革方向非常明确,相关规定也很“解渴”,但实践中,由于放权后的相关配套政策落实不到位,依法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还有一定差距。他举例称,重庆某高校计划调入一位具有深厚专业背景的二级教授,但由于程序繁琐,光办手续就花了好几个月。“在编制管理背景下,高校内设机构、岗位设置、进人用人缺乏自主权,限制了高校自主发展和特色办学。”李钺锋说。
李学勇委员表示,一些高校反映,在推进“放管服”改革、落实办学自主权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这里既有上面‘放不下’的问题,也有高校‘接不住’的情况。”他建议进一步解决好体制机制方面的深层次问题,依法落实好高校办学自主权,推动高校在学科设置、教师激励机制、考试招生制度、科研体制改革上大胆探索。同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在规划、政策、投入、服务等方面给予高校更多的支持,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王东明副委员长看来,现在高校管理行政化的色彩还是比较浓厚,制约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他强调,要允许高校根据自身办学能力和条件设置新的专业,确定招生规模、招生方式、考试考核办法等。同时,要指导督促高校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内部治理,全面提升大学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破除“五唯”顽瘴痼疾
现行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等学校的实际,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但是现在对高校、对教师的学术评价、科研考核、人事晋升制度,离贯彻落实中央的破‘五唯’(即“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还相差较远,与高等教育办学规律、服务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还相差较远。”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庞丽娟直言,在执法检查中,高校领导、师生反映集中突出的问题是,对高校、对教师的评价考核制度,基本上仍然是不看理工、文科,主要看论文、看发表数量,甚至是国际论文发表数量、SSCI唯上,这严重地影响了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质量,严重地影响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水平,相当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的能力,也使得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受到束缚。
庞丽娟建议,应加快落实中央关于“破五唯”的指示精神,让健全和完善对高校、对教师的科学的、符合高等教育办学规律的考核评价体系真正落地,以真正做大做强高等教育,保障高校的改革发展,增强高校真正的科研创新能力,有力保障加强高校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杜玉波委员说,在这次执法检查报告中,虽然没有把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单独列为一个部分,但是“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所列问题的主要原因都集中指向质量标准不科学、评价体系不合理。他表示,要倡导重师德师风、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的价值导向,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的问题,扭转功利化倾向。
人才培养精准对接国家需求
“我们的校友企业家和我说,校长你要变一变了,你现在培养的学生到我这里还要重新培训,你们在学校用的设备都是我淘汰不用的,教授的内容和我现在要发展的产业不对路,我现在需要的是学科面更宽一点,但是你们的学科搞得那么窄。这些问题大学不知道么?知道!为什么不改?因为改了以后没人支持,谁改谁吃亏。你改完了学科评估,又把你拉回去了。”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委员无奈地指出,高校培养的人才和社会需求存在不接轨的现象。
确实,在执法检查报告中,高等教育服务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还不够强,也被列为检查组发现的主要问题之一。报告指出,高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需求的高质量成果不多,能有效转化的更少。经济社会发展最为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十分紧缺,人才供给和市场需求“对不上”,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逐渐显现,高等教育“产能过剩”的隐忧不容忽视。
王树国认为,造成现在局面的最根本问题是思想的问题,思想认识不到位,没有把习近平总书记的“三个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贯穿到高等教育法的内涵中去。“高等教育一定要转变一下观念,来一次思想大解放,反思一下自身,是不是也有做得不恰当的地方。”王树国说。
“真正解决好高校服务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还不够强的问题,需要高等教育精准聚焦国家需求。”杜玉波委员说,未来高等教育发展要与国家战略布局同频共振,与经济带、城市群、产业链布局紧密结合,与国家功能区高度耦合。从服务国家战略来看,高水平大学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迫在眉睫;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来看,各高校要找准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加快结构调整,实现人才链和产业链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