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治湖启示:年度问诊监督河长履职,全省多数河流都能游泳

来源: 澎湃新闻  浏览字号: 2019年09月23日 09:51

在浙江德清,河长制从“有名”转向“有实”。

近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跟随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牵头的“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陆续前往浙江、江苏两省多地,探访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样本。

“2019年,德清县全面启动河湖健康体检项目,破解河湖长效管理难题。”浙江省德清县“五水共治办”副主任沈群涛介绍,这一项目采用人体医理方法,通过6大类18项指标“问诊”河湖健康。

德清县首创“河湖健康体检”,启动生态环境健康年度问诊,再造美丽下渚湖。澎湃新闻记者林平图

治水奏效:大多数河流均可游泳,环境信访投诉下降

河长制落地“成色”关乎治水成效。

澎湃新闻注意到,2016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明确提出在2018年底全面建立河长制。

全面推行河长制是破解我国新老水问题、保障国家水安全的重大制度创新。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均依法建立了河(湖)长制,明确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120多万名。

如何让河长制名副其实,考验着地方治水方略。今年8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在关于检查水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的报告中指出,河长制从“有名”走向“有实”还有较大的差距,河长法律责任和考核机制不完善,河长督促有关部门履行职责缺乏刚性手段,河长履职能力和水平不够。

早在2013年,浙江省即开始在省级层面探索推行河长制,成为我国最早开展河长制的试点省份之一。2017年7月28日,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浙江省河长制规定》,成为全国首个专项立法的河长制法规。

在河长制一事上,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厅长方敏有着自己的思考:创设具有浙江特色、符合浙江实际的河长制规范,使浙江治水走上了法治化、常态化轨道。

如今,浙江率先全面推进“清三河”、剿灭劣V类水,累计治理6500公里垃圾河、5100公里黑臭河,全面消除劣V类水质断面,基本消除劣V类小微水体。生活污水治理实现从“县县有”到“镇镇有”“村村有”的跨越,全省大多数河流均可以游泳。

“要坚持打造环境监管执法最严省份,依法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方敏表示,今年上半年,浙江省共查处环境违法案件3122件,罚款2.55亿元,移送涉嫌环境污染犯罪32件,行政拘留135人,刑事拘留125人,“上半年全省环境信访投诉和突发环境事件同比均保持下降”。

年度问诊:医理方法治河道,河长制名副其实

给河长立规后,河湖“问诊”成为关键。

“河道生态治理及水质体检报告”成为德清县“五水共治办”副主任沈群涛的“治水良方”。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地处长三角腹地,河湖众多、水系串联。“开展河湖健康体检是河湖系统保护与生态修复的基础。”沈群涛介绍,近年来,德清县以“河长制”为主抓手,开展清三河、剿灭劣V类水等行动,全县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在治理举措上,德清县首创浙江省之先河,于2019年全面启动“德清县河湖健康体检”项目,以此破解河湖长效管理难题。目前,德清县200条河湖被作为首批检视对象,接受年度“水环境健康大检查”。

“河湖健康体检是采用人体医理的方法来治理河道。”沈群涛介绍,通过实地走访、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河湖的既往病史及整治过程,类似于“病历档案”;在进行具体项目测定后,将各分项指标测定值、参考值及单项评价得分条目式列出,用数据体现河湖健康状况,类似于“化验报告单”;根据单项指标测定结果逐级加权综合评分,同时考虑测定值与参考状况或预期目标差异性大小,精准地给予“健康、亚健康、不健康”的结果报告,并对河湖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类似于“诊断结果”。

最终,问诊结果在平台上以“绿色、橙色、红色”显现,实现河湖健康状态“看得见、说得出、讲的明、记得住”。

“以前河长巡河只能通过感官来判断水质,看的是表面现象,指标无法量化,缺乏对河道治理精细化的分析和判断,管理难度较大。”沈群涛直言,6大类18项指标的河湖健康体检填补了这一管理空白,通过专业化、精准化、信息化手段,逐渐实现河湖长效化管理,提升河长履职实效。

为此,在河长制实践上,德清实现了从“有名”向“有实”转变。

当下,德清县共有县级河湖长34名、镇级河湖长559名,村级河湖长588名。“今年以来,有两名河长因履职不到位被约谈。”沈群涛说,其中一名村级河长系因节假日未履行好巡河任务,这是为了起警醒作用,节假日也不能放松履职;另一名约谈对象是镇级河长,因河道水质不达标,事后经污染源排查并治理,直至清淤后达标,“被约谈的镇级河长直接纳入个人业绩考核,村级河长被约谈会影响他在村里的威信。”

民间共治:“绿币”奖励促监督,有村民把治水当家训

河长制落地后,如何激发民间共治热情成为关键。

在沈群涛看来,环境治理应该跳出“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怪圈,不能局限于老思路、老办法,要有新理念、新举措。

澎湃新闻观察到,近年来,德清县下渚湖街道以“生态坚守”为理念,在持续通过“截、清、治、修、管”等方式还水于民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生态环境保护新机制。

下渚湖街道人大法工委主任简方佳介绍,2017年德清县首创“生态绿币”治水激励举措,尝试建立“生态绿币基金”账户,通过对民间“河长”、“渠长”、“塘长”的巡河质量、巡河次数、管理建议进行考核,给予相应的“绿币”奖励,“有效增加护水力量,起到了督促行政‘河长’切实履行职责的作用。”

数据显示,这一平台自启用以来,注册人数已累计突破4.8万余人,活跃度保持在51%以上,“有近5万公众参与日常巡河。”沈群涛说,从问题发现到落实解决,形成了保护生态的工作闭环。

激励举措也开始奏效。“借助线上开发一站式数字民生服务平台,通过市场化运营,将部分盈利补助生态绿币建设,积分商城也将部分的商品利润让利市民。”简方佳表示,“生态绿币”不仅能兑换绿植、生态农产品等实物,还能配比5-30万元额度的信用贷款,“有效将群众的治水热情转换成可量化的实际收益。”

不止于此,年逾70的村民宋松元还告诉澎湃新闻,长年累月中,治水已成其家训。“我们全家四代人都从事治水工作,我从1984年参加工作时就负责建水塔,开挖河道,试养螃蟹除草,我儿子也一直负责学校的河道清理工作,孙女是河长队伍的小小监督员。”宋松元说,自己现在老了,但只要身体好,还将发挥余热,把治水工作做到最好。

编 辑: 冯涛
责 编: 冯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