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大财经委调研对政府全口径预决算监督
"人大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决算的审查监督,实际上就是将政府全部财政收支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确保财权在阳光下运行。"市人大财经委人士说。11月30日,市人大财经委对政府全口径预决算监督的报告提请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
一次监督政府财权的探索
人大对政府全口径预决算的监督,是一次监督探索。
2004年,市二届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重庆市市级预算监督条例》。
2008年,市三届人大常委会制定了《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办法》,将预算监督的重点、方式、程序等写入《办法》。
2011年我市启动在市人代会上公开部门预算,当年公开48个,2012年公开51个,2013年公开83个。
2013年,市人大常委会推动政府建立公开透明的公共财政体系,向社会公开了财政预算、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预算。
一些区县的探索步子更大。例如巴南区人大常委会制定了《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的监督办法》、《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监督办法》;渝北区规定对新增项目使用财政资金500万元及其以上和超预算变动支出单项金额500万元以上的项目,应报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审议通过后实施;合川区人大常委会2012年起公开390个部门预算(包括部门下的二级预算单位、学校、医院)等。
我市实现"六个首次"
市人大财经委调研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在全口径预决算监督上实现了"六个首次"。
首次开闸了部门预算重点审查,即在2013年初对市交委、市卫生局、市农综办三个部门预算进行重点审查。
推动市政府首次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了压缩市级"三公"经费预算情况。
首次将2013年全市29个重点项目投资进展情况纳入了2013年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首次将市级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情况纳入了《2012年财政决算和2013年上半年财政决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督促市财政局首次向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报告上级补助收入和市级超收收入安排使用情况。
市人大财经委、预算工委首次向市人大常委会书面报告了北部新区、万盛经开区预决算备案工作情况。
多角度推进政府预决算监督
市人大财经委调研表示,目前对政府全口径预决算监督还存在法制建设不够健全、认识不统一、预算管理不够科学、监督实践不够深入、人大监督能力建设滞后等问题。
因此建议,及时修订完善预算法律、法规,明确政府预算体系构成,规范部门预算管理,完善预算调整概念和范围,明确各级政府间财权、事权以及调整权限。完善预算草案表决方式,并赋予人大预算草案修正权等。
就政府而言,要建立全面、统一、规范、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编制好公共财政、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社会保险基金四本预算,并加强四本预算之间的科学衔接。要将地方政府债务收支逐步分类纳入预算。
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将政府的收支进行公开披露,包括政府完整的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等各类报表。市人大财经委在报告中指出,通过这一制度,能够使人大及社会各方面准确掌握政府资产、负债等资源平衡情况,为合理配置政府资源,科学安排财政收支创造条件。(记者杨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