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人大 > 云南 > 新闻报道

大理州政府在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来源: 大理州政府网  浏览字号: 2011年02月18日 11:03

  “十一五”十大成就

  强财源打基础 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

  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和支出翻番。五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47.8亿元,是“十五”的2倍,年均递增12.6%。实现工业增加值154.4亿元,是“十五”末的2.4倍,年均递增18.7%。

  五年财政总收入达296.9亿元,是“十五”的2.2倍,年均递增17.7%。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38.3亿元,是“十五”的2.2倍,年均递增17.4%。一般预算支出412.5亿元,是“十五”的2.6倍,年均递增21.1%。

  抓项目增投资 发展条件显著改善

  投资持续增长,通达能力明显提升,水利基础不断夯实,能源建设加快推进。5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95.8亿元,是“十五”的3.4倍,年均递增27.3%。5年实施公路建设项目948个9236公里、完成937个8874公里,新增通车里程601公里,累计完成交通投资69.7亿元,是“十五”的2.9倍。5年完成水利投资30.8亿元,是“十五”的2.3倍。5年新增水电装机容量538.6万千瓦。

  调结构建支柱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经济结构更趋合理,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旅游二次创业顺利推进,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一、二、三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29∶33.3∶37.7调整到23∶39.6∶37.4。我州被列为全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抓规划重管理 滇西中心城市建设稳步推进

  城镇规划建设不断加强。滇西中心城市总体规划经省政府批准实施,“两保护两开发”成效明显。洱海保护治理力度加大,海西“百村整治”工程稳步实施,海东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2亿元,凤仪创新工业园区和物流园区“五通一平”稳步推进。

  抓生态保洱海 环境保护卓有成效

  生态建设和资源保护不断加强。州级以上自然保护区达29个,总面积18.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8.2%,比“十五”末提高5个百分点。洱海保护治理重点转向源头。5年投入资金17.1亿元,实施保护治理项目76个,建成截污管渠69.4公里、集镇污水处理设施6座、农户污水处理设施8165座,恢复湿地2100亩,修复湖滨带58公里。洱源被授予“全国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称号。洱海水质连续5年总体保持Ⅲ类,有21个月达Ⅱ类水质标准。

  抓改革增活力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入推进。签订国内经济技术合作项目457个,实际到位资金314.7亿元,是“十五”的6.9倍,年均递增47.2%;新批利用外商投资企业41户,实际利用外资9874万美元,是“十五”的3.2倍。完成进出口总额1.8亿美元,出口1.1亿美元,是“十五”末的4.3倍和2.6倍。

  抓统筹促协调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全面发展。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两基”顺利通过国家检查验收。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有效。

  保民生促和谐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5年来,全州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3.1亿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30.7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总人数61.4万人,是“十五”末的1.3倍。鹤庆、永平、洱源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启动实施。筹集整合资金24.4亿元,在全省率先开展千村扶贫开发百村整体推进,502个行政村25.2万户102.3万人实现整体脱贫。

  重民主抓法制 依法治州深入推进

  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423件、政协委员提案1419件。积极推进平安大理建设,被中央综治委表彰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

  抓制度转职能 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在全省率先推行114政府信息直通车制度,推进公共服务电话整合和“96128”专线品牌化建设。建立州政务服务中心,精简行政审批事项64项。

  “十二五”发展主要目标和任务

  总体要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争当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州、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旅游二次创业生力军、滇西城镇化进程领跑者、建设民族文化强省先行者”的要求,坚持“生态优先、农业稳州、工业强州、文化立州、旅游兴州、和谐安州”的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强大动力,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将大理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滇西中心城市和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自治州。

  预期目标

  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力争突破1000亿元,实现翻一番;工业总产值力争突破1000亿元;财政总收入力争突破160亿元,实现翻一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力争突破2500亿元。全州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支柱产业群体做强做大,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特色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滇西中心城市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统筹城乡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民生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完善,人口素质明显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开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构建和谐社会取得重大进展。

  “十二五”十一大重点

  一、着力加快滇西中心城市建设。

  二、着力加强农业农村工作。

  三、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四、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

  五、着力推进苍洱片区旅游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

  六、着力抓好服务业发展。

  七、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八、着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九、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十一、着力加强社会建设。

  2011年发展目标

  为确保“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

  2011年发展十大亮点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推动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和重点任务,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实施22万亩中低产田地改造,启动一批小(一)型以上水库建设,新建“五小水利”工程5.5万件,解决农村和农村学校1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加强优势特色原料基地和农产品基地建设,新建102万亩核桃、1万亩红豆杉人工原料林和20万亩现代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改造50万亩中低产林,种植51.7万亩优质烤烟。强化畜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和疫病防治,抓好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和奶牛新区建设,实现存栏奶牛14.8万头,出栏肉牛46.8万头、生猪366万头。力争农业总产值增长10%以上。新增培训农村劳动力4万人、转移3万人,力争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长10%以上。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提升工业综合竞争实力

  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强州战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夯实园区发展平台,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把发展工业经济作为产业培植的重中之重,确保工业总产值增长18%以上。进一步优化布局,调整结构,继续巩固烟草、能源、生物资源及优势农产品加工、建筑建材、矿冶、机械制造六大产业的支柱地位,着力扶持轻纺、食品加工、生物制药等产业发展。强化政策支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加大重点工业园区扶持力度,新建标准厂房30万平方米,力争园区工业总产值增长25%以上。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质量兴州”战略,力争驰名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申报实现新突破。继续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立信贷风险补偿机制,探索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模式,培育壮大一批非公有制企业,力争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6%以上。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 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

  继续坚持扩大消费促发展,扎实推进苍洱旅游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完善消费增长机制,调整优化需求结构,扩大消费总量。增加财政对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支出比重,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稳定群众消费预期。落实最低工资制度,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加强大型零售商业网点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标准农家店建设,积极培育大型涉农商贸企业。完成苍山大索道、“希夷之大理”、鸡足山景区等重点项目建设。抓好大理、巍山古城和石宝山、寺登街等重点景区改造提升。启动大理世博城、感通国际养生旅游度假小镇、大理民族文化旅游度假综合开发区、喜洲旅游文化创意园区等一批旅游重大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加大旅游宣传、策划和市场营销,整合旅游资源,制定激励措施,包装和培育新的特色旅游线路,新开通3条以上直航航线。力争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30亿元以上。

  进一步抓好固定资产投资 有效拉动经济增长

  抓实固定资产投资,改善项目实施环境。着力抓好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0亿元以上。积极配合做好大丽高速公路、大瑞铁路、广大铁路扩能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按时全面完成跃龙、祥姚、鸡足山等在建二级公路建设任务和债务锁定。认真实施好135个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和20个通乡油路工程。全面完成10座重点小(一)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配合做好功果桥、龙开口、鲁地拉、苗尾电站建设,加快推进风能和太阳能开发。加强城乡电网规划建设。积极配合做好中缅油气管道建设。拓宽融资渠道,放宽社会资本准入,推行投资便利化政策,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强化项目资金保障,确保金融机构新增贷款不低于100亿元。加强项目用地报批和协调,盘活用地指标,全力保障项目建设用地。

  加强资源环境保护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资源保护,继续推进洱海保护治理,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结合我省全面推进低碳省试点工作,以滇西生物多样性保护、“七彩云南保护”大理行动计划为重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进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工作。积极探索生态建设新机制,开展资源开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自然保护区、城市水源地等重点领域的生态补偿。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实施土地开发整治3.6万亩,新增耕地0.9万亩。

  启动实施洱海水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重点实施一批截污、治污环保项目,抓好入湖河口湿地生态恢复建设、洱海环湖村落环境综合整治、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环湖截污治污工程的实施。加强规划指导,创建一批循环经济企业和生态产业园区。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和管理,抓好洱源“全国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推进各领域低碳技术推广应用,倡导低碳生活,重点在洱海流域发展低碳循环经济。

  加快推进城镇化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加强城乡规划编制,推进滇西中心城市建设,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高度重视特色村镇建设。积极开展城乡规划体系编制工作,推进宾川、剑川、洱源、南涧等县城总规修改,加快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城市规划区控制性详规编制,开展12个重点镇总规修改和全州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以滇西中心城市总规为依据,加快海东片区分区规划、城市控制性详规、新拓展片区规划等各层次规划的制定。加快下关旧城改造步伐,加大海西保护力度,积极推进凤仪片区和海东新区开发,启动大理昆钢物流中心建设,以快速通道建设为突破,推进祥云、宾川、弥渡、巍山为重点的功能区建设,加快祥云撤县设市申报工作,促进“1+6”城市群扇形核心区战略框架的形成。进一步完善机制,加大以奖代补力度,认真做好大理市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工作,力争有2个县成功申报省级园林县城。启动洱源、永平、漾濞县城改造提升工程。抓好8个县污水处理厂和4个县垃圾处理场续建及乡镇治污设施建设。在完成21个重点特色小镇开发建设基础上,启动12个中心集镇、24个中心村和36个示范村建设,培育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重点集镇和旅游、商贸、手工艺、现代农业、生态园林特色小镇及重点村。力争全州城镇化率达36%,建成区城市绿化覆盖率达25%。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全面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抢抓桥头堡建设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机遇。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项重要任务。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妥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积极推进国有林和国有林场改革。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加强前期工作,强化履约机制,优化服务环境,提升服务水平,确保协议履行和项目落地,力争全年引进州外到位资金150亿元以上,实际利用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平台,深化与南亚、东南亚各国的经贸合作。抓实桥头堡建设和西部大开发前期工作,加强政策及项目衔接,制定出台具体实施意见,争取国家和省更多项目及资金支持。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支持发展特殊教育。

  强化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好文化惠民工程和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建设,实现农家书屋行政村全覆盖。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深入推进文明大理创建活动。启动2至3个县档案馆建设。全面完成州体育场馆改造。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贯彻落实基本药物制度,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高度重视就业工作。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继续实施“贷免扶补”政策,重点扶持3000人自主创业,帮助4300名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新增城镇就业2.1万人,确保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全面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州级统筹,提高城镇居民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抓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积极推进鹤庆、永平、洱源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加快发展养老服务、残疾人等社会福利事业,争取启动以大理颐老院、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为重点的养老和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

  推进依法治州 建设平安和谐大理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自觉接受州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认真执行州人大的决定决议,重视民族立法工作。支持州政协多渠道参政议政,主动接受州政协的民主监督。进一步提高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效率及质量。

  强化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工作。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深入推进平安大理建设,加强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预警体系建设。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争当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州。

  加强自身建设 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继续推进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和效能政府建设。突出充实工作内容、完善制度体系、加强督促检查、提高实施成效四个重点。抓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务公开、行政成本控制、工作效率提升、政务服务中心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监控、廉政建设、行政问责八项工作。

  深入推进创新政府建设。认真开展政府创新评选表彰活动。

  深入推进勤政廉政建设。全面加强公务员队伍思想、作风、能力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出国(境)考察计划申报审批,从严控制公费出国(境)、车辆购置及运行、公务接待、会议、庆典等经费,大力压缩公用经费。

编 辑: 刘宇
责 编: 刘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