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人大 > 云南 > 新闻报道

云南省人大关于视察全省中低产田地改造报告

来源: 云南人大网  浏览字号: 2010年11月29日 10:49

  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推动我省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强化农业基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根据省人大常委会2010年的工作安排,经主任会议决定,省人大常委会组织由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建甲带队的两个视察组于2010年10月29日至11月5日,对全省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进行了视察。10月29日,视察组听取了省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全省中低产田地改造情况的汇报,杨建甲副主任对做好这次视察作了重要讲话。视察期间,视察组分别听取了昆明市、楚雄州、曲靖市、红河州政府和宜良县、石林县、武定县、永仁县、师宗县、泸西县、弥勒县政府的工作汇报,实地视察了11个县(市)的14个中低产田地改造、现代烟草农业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与州(市)、县、乡领导和各级干部研究了加强中低产田地改造的办法和思路,听取了基层干部的意见和建议,走访了农户。11月5日,视察组召开了情况通报会,向省政府和有关部门通报了视察的情况。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建甲到会听取了汇报并作了重要讲话,省政府副省长孔垂柱到会听取了意见,对下一步做好我省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现将视察的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 我省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截止2008年底,建成不同层次的高产稳产农田达到3000 万亩。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作出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高标准农田比重的决定后,省委、省政府决定2009—2020 年再完成中低产田改造2000 万亩,每年改造中低产田200 万亩以上,使全省高产稳产农田总量达到5000 万亩,农民人均拥有1 亩以上高产稳产农田。从视察的情况来看,我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高度重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中低产田地改造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抗大旱、保民生、促发展”结合起来,认真实施《云南省2000万亩中低产田地改造规划纲要》,坚持以治水改土为中心,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大对中低产田地改造的工作力度,做到了高位推动、强力推进、重点突出、措施有力、扎扎实实地抓好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加强领导,高位推动,为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从视察的情况看,全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把中低产田地改造作为一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重要工作来抓。省、州(市)、县各级政府多次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和专题会议,认真研究部署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省委书记白恩培三次主持会议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多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和检查指导工作,并亲自负责联系推动此项工作。秦光荣省长多次对整合项目资金、科学编制中低产田改造规划等提出明确要求。从去年12 月到现在,省委、省政府召开了4 次会议对有关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省政府成立了全省中低产田改造工作综合协调领导小组,由孔垂柱副省长和相关部门的主要领导任组长和副组长,全省16 个州(市)和129 个县(市、区)都建立了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国土、烟草、农业、水利、发改、农发等有关部门也都自上而下成立了改造实施小组和办公室。各州(市)、县成立了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的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中低产田地改造的各项工作。全省上下形成了中低产田改造工作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班子成员配合抓,职能部门具体抓,干部群众齐参与,上下联动、互相配合、紧密联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了中低产田改造工作的高位推动、强势推进。

  (二)全面规划,重点突出,科学编制中低产田地改造规划

  我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中低产田地改造规划工作高度重视,分别成立了由省、州(市)领导小组牵头,从各级责任部门抽调工作人员和专业技术干部组成规划工作机构,认真组织开展中低产田地改造规划编制工作。省政府下发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低产田地改造的意见》,省中低产田地改造综合协调领导小组下发了《云南省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管理试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指导全省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曲靖市以市级规划为指导,以县级为项目实施区域,综合相关部门专项规划,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完成了2009年—2020年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规划、配套年度规划、部门规划和连片建设规划,做到有图纸、工程图表和财务预算表,做到不重复规划、不重复投资、不重复建设。着力提高建设标准,统一制定了各项专业标准和技术措施规范。

  (三)创新机制,强势推进,扎实有效地抓好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

  我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开展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中,立足本地实际,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加大山区、半山区中低产田地改造力度,坚持以治水改土为中心,以“五小水利”工程建设为重点,狠抓项目区排灌体系配套建设,加快中低产田地改造向山区、半山区推进延伸。楚雄州在山区、半山区实施的项目达到17.15万亩,占项目覆盖总面积的53.69%。使中低产田地改造的难点取得新的突破。楚雄市着力把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向山区、半山区倾斜,在紫溪镇云庆、冷水、紫金3个典型的山区、半山区村委会投资2600多万元,实施连片改造1.21万亩,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山区、半山区的中低产田地改造“楚雄紫溪模式”的新路子。红河州把中低产田地改造与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提升产业水平和推动现代农业紧密结合起来,力争到2020年,全州建成8个百万亩以上的优势农林产品基地,3个万亩以上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区,培育100户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使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值达1000亿元。永仁县把中低产田地改造与中低产林建设有效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核桃、板栗等经济作物,争取再用三年时间实施10万亩中低产田地改造,全县农民人均再拥有1亩以上的经济林,将推动林产业的大发展,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四)发挥优势,整合项目资金,连片推进,充分发挥中低产田地改造的效益和效应

  为了确保中低产田地工作更好发挥效益,各地充分发挥本地的优势,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统筹使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各计其功”的要求,省、州(市)、县各级国土、烟草、财政、农业、发改、水利等部门,以基本烟田建设、国土整治和土地占补平衡、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农村小型水利建设等项目为支撑,积极整合项目,集中投入,连片改造,取得了显著成效。去冬今春以来,全省整合中低产田地改造资金达34.9亿元。各州(市)、县加大财政投入和资金整合力度,拓宽投融资渠道,为工程建设提供资金保障。楚雄州仅去冬今春整合项目资金建设中低产田地14.7万亩,占建成总面积的58.8%,形成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的合力。全州中低产田地改造6个责任部门整合项目资金达1. 71亿元,占总投资的49%,以县(市)为平台整合六个责任部门以外的项目资金0.64亿元,建成万亩联片的片区4个、5000亩联片的片区6个,形成了一批“推进快、规模大、标准高”的高稳产农田地。昆明市2009年整合部门项目以及市级重点农业园区建设项目,共完成37.455万亩,整合部门资金3.83亿元。石林、宜良、晋宁、富民、安宁等县(市)在实施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中,积极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建立生产基地近2万亩,做到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与企业园艺建设融为一体,各投其资,统一建设,实施建设一片,发展一片,发挥效益一片,促进农业产业化升级。曲靖市在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中采取整合项目资金,安排配套资金,鼓励社会投入的三种方式筹集资金。2009年整合各责任部门的项目资金3.72亿元,市、县两级共配套资金1.4亿元,鼓励社会投入,吸纳社会资金6714.47万元,动员农民投工投劳折合4448.12万元资金。红河州最大限度整合项目资金,2009年以来,州级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对县市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实行奖补配套,并向金融机构借款7000万元,加大州级财政配套投入。

  (五)加大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中低产田地改造任务的完成

  为完成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中低产田地改造的目标任务,各地抓住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扩大内需,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中低产田地改造的有利时机,按照“政府大投入、社会大参与、群众大建设”的要求,积极探索建立政府、农民、其他社会投入的多渠道筹措资金的长效投入机制,不断加大对中低产田地改造的投入力度。昆明市委、市政府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充分整合市级农口优质资产,成立昆明市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搭建有效的投融资平台,加大银政合作力度,通过财政担保,公司运作,银行贷款,解决市级资金不足的难题。2009年由市农投公司通过银行贷款3亿元,投入到2009—2011年全市62.66万亩中低产田地改造的重点项目建设中。同时,全市引入社会资金5000多万元,群众投工投劳、投资1128.90万元参与中低产田地改造。楚雄全州共投入中低产田地资金7.4亿元,群众投工投劳和筹措资金近2000多万元,保证了中低产田地的全面推进。2009年,曲靖市本级财政安排不少于500万元专项资金,筹措各类资金达6.62亿元,亩均投入达1097.72元,改造中低产田地60.28万亩。红河州本级财政安排70万元工作经费,全州各县安排115万元工作经费,筹措各类资金达4.14亿元,改造中低产田地21.5万亩。

  (六)打造亮点工程,典型示范,提升中低产田地改造工程建设水平

  各地在开展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中,注重打造示范样板和亮点工程。楚雄州6个责任部门主要负责人和10县市委书记、县市长,在抓好整体推动面上工作的同时,各抓了一个连片示范典型,做好水、田、路等基础设施配套,以典型引路带动全州中低产田地改造的全面推进。宜良县、石林县、武定县、永仁县、马龙县、陆良县、师宗县、泸西县、弥勒县等九县把中低产田地改造作为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重要工作来抓,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抓点示范,有力地推动了面上的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树立了典型,积累了经验,为全省中低产田地改造提供了典型示范和借鉴作用。

  (七)加大力度,有序推进,提高抗灾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在中低产田地改造过程中,各地坚持从实际出发,以项目为抓手、水利为基础、山区为重点、农田为中心、农民为主体、县(市)为单位,健全工作机制,突出工作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充分发挥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示范带动作用和各级责任部门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资金的引导作用,推动中低产田地改造持续稳定发展。曲靖市中低产田地改造后,配合薄膜覆盖、垄作、间套作等先进农技,种植优质玉米、脱毒马铃薯每年亩均增产100—200公斤,种植烤烟、蔬菜等经济作物每年亩均增产50—200公斤,可实现亩均纯收入增收200元以上。红河州烟草部门在4个项目区内实行专业化、工场化的育苗、烘烤,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了人工影响天气的防雹作业点,通过集约化经营和科技创新,亩均产值比项目区外增35元,亩均用工比传统减少11个,减工增效430元。在弥勒县、泸西县由国土部门实施的5.23万亩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在今年抗击特大干旱中发挥的效益,解决了4万人和8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泸西县中枢镇的项目区内,引入的能人采用钢架种植蕃茄,每亩收入3—4万元,当年可收回投资,当年受益。

  二、我省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从这次视察的情况看,我省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由于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工作重点突出,资金投入加大,政策措施有力,开局良好,成效十分显著。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在下一步的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认真加以解决。

  (一)思想认识还有一定差距

  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对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中低产田地改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认识还没有完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不同程度地存在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不强,领导统筹力度不够,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等情况,影响了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的进度和效果。

  (二)资金投入不足

  随着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的不断推进,今后改造的重点要向山区、半山区和贫困地区延伸和推进,而山区、半山区交通运输条件差,水利等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施工条件差,机械设备难以进场,中低产田地改造需要投入的资金量较大。

  (三)建设标准不统一

  各项目建设部门之间对中低产田地改造建设投资标准、工程设计规程等不一致,导致有的地块仅实施了沟渠配套工程,有的仅实施了土地整形工程,有的仅实施了机耕路建设工程,从而出现“有沟渠,无水灌”和“有条田,没肥土”等状况,一些中低产田地改造没有完全达到建设标准和高稳产农田标准。

  (四)工作机构还不健全

  虽然省、州市、县(区)都成立了中低产田地改造综合协调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但仍然存在工作机构不健全、工作经费较少、人员编制不落实、技术力量不强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的全面推进。

  (五)宣传发动工作还不到位

  一些地区对中低产田地改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宣传发动工作做得不够,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对新一轮中低产田地改造的目的意义、方法步骤和政策措施了解不多,特别是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和筹集资金参与中低产田地改造的工作比较薄弱,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和社会参与的作用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六)项目建后管护还需要加强

  由于项目后续管理工作长效机制还不完善、不健全,一些地方存在中低产田地改造建设项目交付使用后管理不善,加之部分群众认识不到位、管护意识不强等,致使一些已实施的项目设施损坏严重,影响了改造项目效益的发挥。

  三、进一步做好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坚持不懈地抓好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要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精神,进一步深化对新形势下加快中低产田地改造重要意义的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真正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上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强化责任,实行奖惩,严格落实项目管理制度,确保工程进度、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真正做到组织实施到位,激励机制到位,项目管理到位、督促考核到位,精力不转移,投入不减少,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投入,坚持不懈地抓好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

  (二)坚持标准,综合改造,进一步完善中低产田地改造各项措施

  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把实施土地整治、沟渠配套、田间道路配套、地力培肥四大措施作为中低产田地改造的主要内容,更加注重质量,更加注重培肥地力,确保改造后的质量,建议省政府尽快制定出台《云南省中低产田地改造建设参考标准》,以便更好地指导全省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要以建设“管成网、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田园化、生态化”的高标准现代农业基础设施为目标,以建设一批连片示范样板田为重点,按照强化山区、完善坝区、结合产业、突出效益的原则,采取自下而上、条块结合的方式,综合各部门相关专项规划,高起点、高标准地完善中低产田地改造规划。

  (三)进一步加大整合项目资金力度,增加投入,拓宽社会资金来源渠道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下一步工作中,要认真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要继续加大中低产田地改造资金的整合力度,探索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农民为主体、市场融资和社会资金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二要以县为基础,整合国土、烟草、发改、农业、水利、农发等部门的项目资金,集中投入,确保中低产田地实施一批,建设一批,收效一批。三要在安排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和资金时,要充分考虑州市、县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坚持“竞争择优”原则的前提下,把资金向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高寒低热河谷地区倾斜,推动全省各地中低产田地改造全面协调发展。

  (四)突出重点,强化山区改造,促进全面发展

  我省山区面积大,坡耕地比重高,中低产田地改造的重点在山区,难点也在山区。因此,建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山区、半山区作为中低产田地改造的重点,扩大山区、半山区改造的面积,集中资金,集中力量,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扎扎实实把山区、半山区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来。建议省级有关部门在审定项目时,结合我省山区、半山区实际,适当降低山区、半山区项目申报条件,不要搞一刀切。要认真总结山区、半山区中低产田地改造的成功经验,在全省加以推广。要积极探索实践“政府引导、农民主体、样板示范、群众参与”的建改模式,特别要探索“民改公助”的新机制,打造出一批山区、半山区中低产田地改造的示范样板,典型引路,推动山区、半山区中低产田地改造上规模、上水平,确保中低产田地改造的质量。

  (五)结合产业布局,突出优势,建设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基地

  要结合我省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布局,突出各州(市)、县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将现代特色农业发展重点区域纳入中低产田地改造范围,对现有粮、烟、菜、茶、桑、果、咖啡和酿酒葡萄等大规模的农产品产生基地统筹实施改造,把具有优势特色的农产品基地建成高产稳产高效田地,使之更好发挥规模效益。

  (六)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发动群众,认真做好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建后管护工作

  要继续做好宣传工作,通过基层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广泛宣传发动,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中低产田地改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群众以投工投劳的方式参与到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中来。新闻单位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中低产田地改造的好经验、好做法,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的建后管护工作。项目所在地的市县区、乡(镇)各级政府和村民委员会要及时制定相应的建后管护制度,落实管护主体和管护经费,使建后工程发挥长远效益。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中低产田地改造视察组

  2010年11月15日

编 辑: 刘宇
责 编: 刘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