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人大 > 重庆 > 新闻报道

在渝全国人大代表视察重庆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

来源: 重庆人大网  浏览字号: 2010年09月25日 15:23

 

图为在渝全国人大代表在“民心佳园”公租房建设工地了解工程建设进展情况。

  时值初秋,但秋老虎却久久不愿离去,室外气温始终在35度左右徘徊,巴渝大地仍笼罩在酷暑闷热之中。

  9月15日至16日,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的要求,根据重庆市人大常委会今年的工作安排,部分在渝全国人大代表分赴重庆市大渡口、九龙坡、北部新区等地,就重庆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情况开展了专题视察调研。关注民生,心系民情,在渝全国人大代表的心,犹如天气一样真挚火热。

  全国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胡健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洪华等,参加或陪同视察调研。

  廉租房里感恩的热泪

  干净整洁的人行便道两旁,草绿花香,枝繁叶茂的大树下,坐着三三两两休闲的人,老人或下棋、或拉着家常,小孩嬉戏玩耍,一排怡然自乐的景象,若不是挺拔而立于花草树木丛中那一栋栋漂亮的楼房,给人的感觉就像进入公园一般。

  作为重庆市最早的保障性住房之一,九龙坡区华福家园廉租房小区,共有廉租房18栋,总建筑面积108517平方米、2238套房,目前已有385户居民入住其中13栋多层房,另外5栋正在进行内部装修,有望近期投入使用。15日一大早,部分在渝全国人大代表就来到这里开展起实地视察调研。

  住在小区2-4号的残疾人陈军一家,就是其中的最早受益者之一。在他家40多平方米二室一厅的客厅里,代表们与他拉起了家常。

  陈军告诉代表,他家三口人,自己腿残疾在家,妻子在外打工,月收入1000元左右,女儿在上高中,生活过得清贫而快乐,因为原先居住的平房又小又破烂,很不方便,而今住的房子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环境又好,关键是房子不用钱买,每月只是交100多元的房租和水电气费,让他确实省了不少心。

  “感谢党和政府,没有现在的好政策,我这辈子都难以住上这样好的房子。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好好把娃儿培养出来,长大后多为国家做贡献,回报社会。”说出此话,感恩的热泪从陈军的双眼中夺眶而出。

  让“夹心层”人士有房住

  “住房保障是党和国家心系困难群众的重大惠民工程,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高度重视,加大工作力度,认真抓实抓好。”全国人大代表胡健康反复叮嘱陪同视察调研的市区两级政府有关方面负责人。

  据介绍,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保障性住房这一民心工程,2003年以来先后开展了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和危旧房改造工作,截至去年底,就多渠道解决了55.7万户城市中低收入困难家庭住房问题,另外还修建了130万平方米的农民工公寓。

  今年,按照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关于“住房保障是一个重大民生工程,要让城乡老百姓都有房子住”的指示,重庆市政府又在全国率先建立“市场+保障”的“双轨制”城市住房供应体系,大力推进了公共租赁房建设,解决不属于廉租房保障对象、又暂时买不起商品房的“夹心层”人士的住房问题。目前,重庆市的公租房打破了城乡、内外差别和户籍限制,涵盖了过去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实现了公租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一体化。

  注重公租房可持续发展

  公租房建设,是重庆市委、市政府主抓的十件民生大事之一,同时也是一件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国内尚无值得借鉴的建设和管理经验。对此,在渝全国人大代表指出,要认真对待,总结经验,将其办成真正具有重庆特色的凝聚民心的“宜居工程”。

  加强对公租房的后续管理,实现公租房的可持续发展,是大家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杨庆育、陈忠林、张玲等代表指出,要完善准入和退出机制,建立健全各种风险应急预案,防止滥用这一优质的公共资源。鲁善坤代表建议,租赁时可对单位、企业、社区“打包”出租,减少工作上的压力和后续管理中的风险。沈铁梅、周琦等代表希望,在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加大对一些特别困难的科技、文化、教育人才的政策倾斜和优惠。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洪华强调,要注重公租房配套设施的完善,既要能住,又要方便生活,同时要注重质量,决不能搞短期行为和应景之作。要算好经济账,加大宣传力度,让老百姓真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理解并主动支持和配合公租房建设及管理。

  衙斋卧听萧萧竹,一枝一叶总关情。在渝全国人大代表表示,将对此次专题视察调研情况形成书面报告,依法转交给国家及有关部门,共同推动这一重大民生工程的顺利开展。(廖灿勇)

编 辑: 刘宇
责 编: 刘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