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万州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视察报告
区人大常委会:
为了加强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根据区人大常委会的安排,6月23日,由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启应带领区人大常委会部分组成人员和区级有关部门的领导,到高峰镇、百安街道的综合文化服务站、农家(社区)书屋、万州体育场施工现场和区博物馆实地察看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区文广新局、渝东开发区、区体育局书面汇报了有关情况。在本次视察之前,配合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调研组,对万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之后,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启应又带领教科文卫工委和文广新局的相关人员到部分镇乡进行了调研,现将视察和调研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了全面推进,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领导重视、措施有力、文化事业成效明显。2009年,区委和区政府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将文化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区政府成立了创建文化先进单位工作领导小组。区政府常务会坚持定期听取文化工作情况汇报,多次专题研究文化工作。全区各镇乡(街道)和各部门也按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任务,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有力地推动了文化工作的发展。在2008年成功创建市级文化先进区的基础上,2009年又成功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区。
(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逐步完善。目前,我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逐步完善,区级文化单位和团体门类比较齐全。现有一级文化馆1个、三级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歌舞团、川剧团、杂剧团、曲艺团各一个。三峡移民纪念馆项目被市委、市政府列为2008-2012年全市十大公益性项目,2010年底将完成主体工程建设。万州大会堂、保利万和国际影城等影剧院设施不断完善。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社社响”和城区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有序推进。全区已建成大型城市广场7个、镇乡广场10个,人均广场面积达到0.46平方米以上,其中“心连心”广场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新建镇乡综合文化站41个、街道综合文化站11个、农家书屋170个,今年还将新建农家书屋(村文化室)278个。
(三)城乡文化活动异彩纷呈、成绩显著。近几年来,全区城乡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利用重大节日、重要活动和“唱读讲传”等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我区的文艺创作多次获奖,成绩斐然:大型方言话剧《移民金大花》、《三峡人家》分别获得中宣部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和第五届重庆文学艺术奖、重庆市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广播剧《背着婆婆去打工》、《城里人、乡下人》、歌曲《爱在万州》获得重庆市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杂技《鼓韵》获法国“舞台之火”国际杂技大赛特别大奖;万州竹琴《赞三峡》、评书《江姐闯关》获得第九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群众文化队伍蓬勃发展,广场文化保持了“天天有、周周演、月月赛”的良好氛围。全区现有群众业余文化队伍330余支,行业协会会员1268名。其中,响水农民艺术团被中宣部、文化部评为“全国先进民营文艺表演团体”。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开展,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振奋了人们的精气神。
(四)公共文化保障体系不断增强。从2006年以来,区政府加大了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区级财政对文化事业经费投入增幅均高于当年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对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区博物馆等文化事业单位人员经费、业务经费和日常运行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按时足额拨付。2009年,区财政对区图书馆年购书经费的投入达到70万元,今年又投入50万元。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等方式,支持文化单位和文化团体送戏下乡,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服务,到各镇乡街道巡演和公演200多场,让群众免费享受到高质量、高水准的文化大餐。重视公共文化队伍建设,落实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和待遇,为区级文化单位增加50余名招录人员编制,给镇乡、街道配备了文化专干,优化了文化单位的人才结构,为公共文化建设增添了活力。
(五)体育场建设项目有序推进。万州体育场建设项目是“宜居万州”、“健康万州”的区级重点项目,也是重庆市远郊区县社会公益事业专项资金项目。今年3月8日基础工程开工以来,已投入资金4846万元,占概算总投资的18.7%。完成具备场地条件的基础桩510根,占设计638根的80%。今年预计投入资金1.3亿元,占概算总投资的50.2%。尽管受近几个月阴雨天气和搬迁等影响,仍计划在今年12月完成体育场主体工程建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区近几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从我们视察中了解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建设重庆第二大城市和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来看,还存在一些不足。
1、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仍显滞后。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面积狭小,不能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与国内同类城市无法相比,与市内周边区县相比也差距较大。还有部分镇乡综合文化服务站和村农家书屋阵地建设未改善,新建的镇乡综合文化服务站设备设施还缺乏。
2、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经费仍显不足。虽然我区近几年加大了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但由于多种原因,仍不能满足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需求。特别是一些新建的综合文化服务站,项目建设资金缺口大。如高峰镇新建的综合文化服务站,上级投资25万元,现到位15万元,设备设施也未到位,文化服务站的功能也不能发挥。农家书屋补充书籍的资金难以保证。
3、专业人才缺乏、队伍结构不合理。尽管近几年来增加了区属文化单位招录人员编制,但区属文化团体和单位专业人才还是比较缺乏,年龄结构比较老化。基层文化服务站和村活动室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年龄结构偏大,有的村活动室没有专人管理,文化活动难以开展,文化阵地利用率不高。
三、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为把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建成渝东北地区文化中心,进一步推动万州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现提出如下建议:
1、加快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万州的文化事业发展规划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要与建设重庆第二大城市相匹配。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把万州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决定》要求,对图书馆、工人文化宫等设施要抓紧规划;对已规划的三峡科技馆、三峡会展中心、三峡文化艺术中心等项目要加快实施;对三峡移民纪念馆、万州体育场、万州游泳馆要加快建设进度,确保按期完成项目建设。
2、要充分发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作用。各镇乡(街道)和文化部门要切实转变重规划建设、轻管理使用的思想。加强对公共文化设施使用状况的监管。坚决防止和杜绝公共文化设施闲置现象,用足用活用好现有文化设施,提高现有文化设施的利用率,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3、。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的长效机制。区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要发挥主导作用,确保每年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努力做好镇乡综合文化服务站、村文化活动室设备设施建设和补充书籍等资金保证。要进一步完善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政策,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融资、引资,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服务实体,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形成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投入的长效机制。
4、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考核机制。加强对镇乡(街道)文化建设工作考核,是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要在开展区级文化先进镇乡(街道)评比基础上,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各项任务列入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从领导重视、经费投入、基础设施、业务工作等方面与经济发展的任务目标一同考核,促使各镇乡(街道)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落实,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协调发展。
区人大常委会视察组
201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