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坝区人大调研无地农民工生产生活状况
日前,沙坪坝区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就无地农民工生产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据了解,目前沙坪坝区现有无地农民工26822人,主要有三种类型:政策性无地、国家征用后无地、其他原因无地。
在给市人大常委会的调研报告中,沙坪坝区人大认为,当前无地农民工群体可以化分为三类:第一类能在城市定居并成为市民,这只是极少数人;第二类人在城市工作多年,随着青春消逝,其就业选择范围越来越窄,甚至面临失业,但由于长期在城市生活工作,不愿回农村,仍选择留在城市,成为城市中的赤贫者;第三类将返回农村,耕种父母或亲属的土地,或者租种他人土地,以此为生,后两类人是无地农民工的主要构成群体。
报告认为,无地农民工在生活保障和养老方面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居住条件比较艰苦,居住环境普遍较差。无地农民工的居住场所有的是租房,有的是自购房,有的是住在工棚或集体宿舍。即使有的无地农民工自购房住进了楼房,但同时也承担了相应的成本,许多征地农民动用补偿款或多年积蓄购买一套房屋之后所剩无几。
二是,就业创业能力弱,经济收入较低。无地农民工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他们所从事的大多是工业、建筑业、餐饮业和其它等苦、脏、累、险的职业,工作不稳定,随意性大。特别是40、50的无地农民工更是这个弱势群体中的底层。工资低收入与就业高成本是农民工经济困境的典型表现。
三是,工作环境不理想,生活质量不高。无地农民工一般工作环境较差。一是许多企业的安全设施不到位,噪声大,灰尘多,不少岗位有毒有害,对身体健康不利。二是许多区企业没有规范的宿舍,很多企业是租用附近农村的民房提供给农民工,租用的民房中一些生活必备的设施都没有,影响正常的生活。
四是,社会保障不够完善,对未来的安全感不强。无地农民工在于城市和农村的夹缝之中徘徊,既没有土地保障,又无法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就业、养老、医疗等城市社会保障,防老养老问题是无地农民工最大的隐忧。。
沙坪坝区人大在报告中建议,充分利用现有土地法律制定的“小调整”政策,在大多数农户或农民个体承包土地保持稳定的前提下,根据本村或本合作社家庭人口的增减情况,按照“大稳定、小调整”的土地调整政策,及时为新增人口和减少人口补进或退出土地,从而使土地在个别新增加和减少的人口之间进行小范围的适当调整,体现社会公正。
同时,结合我市正在推进的户籍制度改革工作,让既有留城意愿又有留城能力的无地农民工有序、平稳地成为新市民。对转为城镇居民的,可按规定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有用人单位的,由用人单位统一参保并按规定缴费;没有用人单位的,按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缴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