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安全的重庆模本
“王警官,您早。”“王警官,您好。”最近,每天早上八点过一点,一个熟悉的身影就出现在重庆市江北聚金花苑小区大门口,大家热情地和他打着招呼,问候着。
其实,王警官并不住这个小区,以前也很少看到他。
原来,这个小区有一所民办幼儿园,自近来全国各地校园安全事故不断出现后,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并出台了相应的措施,市公安局和市教委随后也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加强校园安全。其中,“一校一警”——每所学校至少应有一名警察,成为重庆的创新,在全国引起轰动。
目前,全国各地相继向重庆借鉴学习,“一校一警”制度大有在全国推广普及之势。
人大视察:情况有喜有忧
5月19日,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余远牧、陈雅棠分别带队,深入该市巴南、渝北两区10余所中小学、幼儿园,实地视察了校园安全保障工作情况。
视察组成员包括在渝全国人大代表、市人大代表,市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负责人,市公安局、市教委、市财政局等单位主要负责人。
在渝北回兴中心小学校内,视察组看到,设在校门口的保安室内,除了盾牌、警棍等,墙角还放着10根约1米长的木棍。
除了这些,这所学校还设置了5个摄像头,分别安装在几个校门和操场等位置。但是,这些视频监控系统的监控资料没有得到有效保存。目前能调出来的资料只有3天的视频记录。
在另一所小学,视察组虽然发现有32个摄像头,但监控系统却没有专人值守和操作。
而在一所幼儿园里,视察组发现,仅有的几个摄像头居然是对着孩子们吃饭和玩耍的房间,没有对大门等重要地段进行监控。同时,在视察组现场视察的学校中,均没有与警方报警监控系统联网。
对此,视察组提出,摄像头太少,没能覆盖一些重点区域,建议适当增加摄像头数量。同时,要求监控系统前不能脱岗,一定要有人值守,随时关注摄像画面的情况,一旦遇到异常情况,一定要及时报警。视察组要求没有与警方报警监控系统联网的学校要尽快实行联网。
“其实根本花不了几个钱,甚至是不花钱的事,你们怎么就不做呢?”陪同视察的重庆市公安局局长王立军看到这种情况,有点生气地说,“这就好比你要十步,却只走了九步,就差最后一步到目的地。如果一旦发生情况,就等于你以前什么也没做。”
“刚才视察的这几所学校,情况都还不错,我们再临时选一所学校看看吧。”19日上午11点过,市人大校园安全保障工作视察组在巴南区视察完清华中学、大地幼儿园、鱼洞二小和全善中学后,虽然临近午饭时间,但视察组组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余远牧仍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后,视察组一行来到鱼洞四小。
“您多少岁啦?”
“62岁。”
“是返聘的吗?”
“是的。”
“警龄多少啦?”
“30几年。”
“以前是当兵后转业到公安系统的吗?”
“是的。”
“愿意干校警这个新的工作吗?”
“非常愿意,也保证干好干出色。”
随着检查组成员与校警的一番对话,随行陪同视察的王立军补充,这批老公安具有丰富的刑侦、应急、处突能力,在以往的工作中也积累了相当的工作经验。目前,他们负担较小,精力也充沛,又愿意发挥余热,是社会的一大财富,对推动全市一校一警工作非常有利。
据悉,巴南区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工作,决定由公共财政统筹负担,一年安排3千万用于统一招聘学校保安,并由校警统一协调指挥、管理。而全市也已经推行“一校一警”制度,以确保校园安全。同时,随后还将推行校警担任学校负责安全的副校长制度,进一步确保校园安全。
校园安全:不能放松的弦
5月3日,全国综治维稳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举行。就在当天,已经退居二线的重庆警察左康平接到通知,“去分局开会”。当时的左康平没想到,会开的急,任务更急,真正的雷厉风行——5月4日早上7时,他已经以校警身份在重庆市第68中学履职了。
跟他一同到岗的第一批校警共有120名,作为第一支“校园警察”安保支队的成员,他们分别进驻重庆市沙坪坝公安分局辖区内100所中小学,守卫校园安全。
“校警”这个名词也从概念正式形象地走进市民的生活。它也成为我国警务体制中的一个新警种。
5月7日,根据重庆市委市政府的决定,全市42个分局、区县公安局已经全部成立了校园安全保卫支(大)队,并投入运转。
这意味着,5900名民警以“校园民警”身份,带领6400名保卫干部,2.8万名保安进驻全市1.2万所中小学、幼儿园。
这支队伍是重庆校园安全保卫体系的主体,他们着警服,配“校警”袖标,执警械,每日在校园及周边巡逻,从第一个学生进校守到最后一个学生离校。
“重庆市中小学、幼儿园新型警务体制和勤务机制的安全防控网络已初步建立。”重庆市公安局副局长唐建华说。
在此之前的4月29日,针对全国接连发生的暴徒袭击学校师生,造成群死群伤的恶性案件,重庆警方结合辖区治安实际,连夜召开全市校园及周边秩序整治紧急会议。会议要求,当地公安机关立即行动起来,采取五项措施进一步加大校园周边秩序整治力度,确保校园及校园周边安全稳定。
这五项措施要求:强化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体系;开展一次学校及周边安全隐患的全面排查整治工作;开展重点人头排查管控工作;开展一次涉校涉生未破刑事案件梳理、侦办工作;将校园及周边治安整治纳入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整治工作。
重庆警方表示,将继续坚持严打方针,进一步加大打击力度,以专项斗争与日常侦破工作、集中统一行动与区域性打击整治、严密街面巡逻相结合等方式,保持对涉校涉生刑事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确保社会治安大局稳定,确保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不断增强,为广大师生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防控措施并未就此止步。随后,重庆市公安局、重庆市教委又联合发出通知,要求采取十二条措施强化中小学幼儿园安全。这些措施中不乏一些硬性规定,对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意义重大。如将中小学幼儿园全部列为治安防范重点区域和公安机关重点保卫单位;将中小学幼儿园列为必巡区、必巡线、必巡点,并在上学、放学重点时段做到“见警察、见警车、见警灯”,实现治安报警点覆盖率达到100%,交通安全设施落实率达到100%;强化对高危人员的排查管控工作,及时、全面、滚动排查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扬言报复社会可能铤而走险人员以及因个人生活发生重大变故举止反常人员,管控率达到100%;对中小学幼儿园的火灾、交通安全、建筑安全、自然灾害、食品安全等隐患的排查,隐患整改率达到100%;对因防范不到位、处置不及时而发生侵害师生人身安全的恶性案件进行责任倒查问责……
在5月9日下午的校园安全汇报会上,市公安局和市教委又进一步对各项防控工作作了全面汇报,“重庆是全国第一个以市委市政府的决定来确定新型警务体制的地方。”唐建华说,校园民警实行警方与校方双重管理,勤务机制由警方全权负责,行政架构和需求由校方和警方共同管理。
唐建华告诉记者,按照“教育部门出资,公安机关出人,市、区县两级政府保障”的思路,校园民警补贴由市、区县两级财政承担,所在学校负责发放,同时承担退休返聘民警的服装费,提供办公设施,退休返聘民警享受所在学校教职工同等的福利待遇。
这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校园安全最有力的证明。唐建华表示,重庆市政府已决定本次投入资金12亿元,此后,将列入每年的财政预算。
毫无疑问,这将是校园新型安全警务机制常态化的重要保障。
治标又治本,制度要深化
陪同视察的重庆市公安局局长王立军坦言,当前全市校园安保工作喜忧参半,还存在体制不清、联动不够、强弱分明、两极分化、执行力不足等问题,城区学校情况稍好,而“两翼”地区尤其是乡镇一级的中小学、幼儿园,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根据视察发现的问题,视察组成员建议,要加强一些薄弱环节的监督检查,特别是一些民办学校、偏远地区的学校、幼儿园、校外班,这些学校基础条件差,设施落后,安全意识也有待加强,各级政府、各部门千万不要抱侥幸心理,要从根本上加以重视,才能确保不出问题。
目前,虽然针对非常时期采用了一些非常的手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要确保校园安全,建立长效机制,形成校园安全的常态化,是必须深入考虑的问题。比如,由市公安局、教委联合发出的加强校园安全的“十二条”,如何细化落实,整改到位,一点也不能小视。
视察组成员还建议,校园安全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一些措施要不断加以丰富,“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措施是要在实践中进行完善的,对那些重点、难点,首先要摸清楚,搞明白,这样才能进行根本地解决。要强化责任意识,行政责任追究制度要坚决斗硬。如果不把这件事情做好,对这些事故的受害者来说,受到伤害的心灵什么时候才能抚平?这应该引起各方的深思、重视。
针对视察中发现的学校监控画面不接入警方接口等问题,唐建华表示:“这种防控体系是缺项的。”根据《重庆市社会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办法》,学校要在校园重点要害部位统一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安装报警装置,并与警方联网;同时,全市各类学校必须配备紧急报警装置,增设报警点,确保与辖区公安机关联网报警。
“构建行之有效的校园安保新模式,要从组织体制上、机制勤务上、职责任务上、设备装备保障上,一体化运行。”唐建华说。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雅棠强调,视察发现学校安全的一些漏洞尚多,我们不能过于乐观,如果一个漏洞不堵死,就可能对人民群众造成更大的损失,也就是我们的失职。在工作中,我们能想到的,就要尽可能地想到,不能给犯罪分子任何可乘之机。希望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建立完善安保队伍;财政等部门,要给予充分保障,尽快配好所需防范设备。
余远牧副主任则从“查、防、治、管”四个方面,对校园安全保障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大家做好做细各项工作,比如情报的收集,预防工作的准备。要发挥社会各方力量,综合治理、重点突破。全社会形成一股合力,将校园安全保障建立成一种常态化的机制。不仅要“锦上添花”,更要注重“雪中送炭”,合理规划,让所有的人都享受到校园安全带来的好处。(张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