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人大 > 重庆 > 新闻报道

沙坪坝区政府关于区健康工程建设情况的报告

沙坪坝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蔡道静 

来源: 沙坪坝区人大网  浏览字号: 2010年06月22日 15:32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受区人民政府的委托,我向区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报告区“健康工程”建设情况,请予审议。

  一、2009年工作推进情况

  2009年,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健康重庆”的工作要求,区政府把“健康工程”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坚持“夯实基础、整合资源、统筹发展、普惠群众”的原则,健全健康服务体系,倡导健康行为,营造健康环境,超额完成“健康工程”各项年度任务。

  一年来,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强化组织领导,迅速启动健康工程

  一是完善组织保障。继“健康重庆”会议后,我区立即成立了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四大班子分管领导为副组长,48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健康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各街镇(园区)、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坚持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1次联席会,牵头单位和相关部门每两个月召开1次专题会议。

  二是制定建设规划。按照全市的要求,并在借鉴学习京津沪健康城区建设先进区的健康指标和先进经验、广泛征求各界代表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及时制定下发我区“健康工程”的1个决定、2个行动计划、17个子计划和年度计划。

  三是及时动员部署。组织召开全区“健康工程”建设动员大会,各街镇(园区)、系统、单位都层层召开动员会,明确目标责任和时间节点。

  (二)改善基础条件,提高健康保障水平

  一是夯实健康工程基础。超额完成市下达任务,建成13块中小学塑胶运动场、50个社区(村)体育设施、4个镇综合文化站和2个镇公共体育场、10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成35个村卫生室建设和镇卫生院改造,投入1904万元加快推进中医院建设。将区属一级医院和镇卫生院全部成建制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区财政全额预算管理,年净增投入1000万元。在全市率先实现三级医院与合作医疗报销平台联网。新建2个群众体育健身俱乐部,布局体育训练网点50个;建立3个国民体质监测点,为市民提供免费体质监测。截至2009年底,全区规范化乡镇卫生院覆盖率达到100%,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58%,中小学塑胶运动场覆盖率达到63%,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至1.23㎡。

  二是提升健康服务水平。加强健康服务队伍建设,成立讲师团、健康教育所、全民健身和义诊志愿者服务队,举办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实施“阳光救助”工程,提高贫困群众医疗救助水平,在全市首推百岁老人敬老惠民政策,率先实现贫困精神病患者医疗救助全覆盖。全年投入2088万元免费为市民提供16项公共卫生服务;投入近300万元为1.6万余名城市弱势人群和3万名65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体检服务。实施母婴健康“三免一补”政策。分批分类完成9.7万余人甲流疫苗免费接种。实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10.4万人,接种率达到99.36%。为2163名农村、城镇低保及流动待孕妇女增补叶酸,为108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免费治疗肺结核病655人,免费开展儿童脑瘫筛查3838例、育龄妇女乳腺癌筛查7014人、宫颈癌筛查2864人,免费干预艾滋病高危人群3万人次。为25.5万人建立动态健康档案,常态管理慢性病3.9万人。在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397种基本用药实行零差率销售,让利群众840余万元。将区内15万全日制高校学生纳入医保范围,实现医保全覆盖,新出台“三增两升一减一补”政策,让参保高校学生医疗服务得到更大保障。全年完成全国、市区重大活动公共安全保障任务104次。

  三是打造健康校园。投入1545万元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打造30个特色项目训练学校和25个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广泛开展中小学生体育、艺术、科技“2+2”活动,承办2009年全国中小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展示活动现场会。启动“百名医师进校园计划”,在7所学校按600:1比例配齐卫生专业教师。在各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课。立足实际,实施“3+2”创新举措,突破人员和场地限制,确保全区中小学全面开足每周4节体育课。投入500万元实施“中小学生免费饮奶工程”,为全区农村学校、农民工子女定点校、城市贫困学生每天免费提供一盒牛奶,目前,除因学生饮奶过敏的特殊情况外,全区所有学生每天都能喝上牛奶。在全市率先开展中小学生免费体检、体质监测和体质健康比赛,并将学生的体质状况和学校体质健康比赛的排名情况在媒体公布,提高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关注和重视程度。开展全区中小学教室照明情况检查,督促光源不达标教室全面整改落实。全面开展健康促进学校创建活动,与市药监局、市教委合作,启动全市首个学校食品安全示范区创建工作。

  四是营造健康环境。投入300万元“蓝天行动”专项资金,明显改善空气质量。改造农村三格式无害化卫生厕所1600户。在10个街镇实施公共环境四害专业化防治。增设5个四害密度监测点,监测结果均达国家标准。开展创建活动和交流平台建设,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创建22个市、区级卫生单位和18个无烟单位。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开展食品药品、计生药械等专项整治50余次;加大对生菜基地样品的抽检频次;药品抽检达到全覆盖,合格率95%,实现全年食品药品安全零事故。

  (三)开展特色活动,营造全民共建氛围

  一是开展健康套餐包进家庭活动。投入150万元开展“健康套餐包进家庭”、“7+7”健康教育培训等活动,5万个家庭受益。

  二是面向全国征集健康标语。共征集来自全国各地的健康标语2808条,评奖10条,推广100条,扩大“健康工程”在全国的影响。制成健康宣传标语牌2000余块发放各街镇、单位。

  三是坚持普发健康短信。开通健康短信平台,坚持周末、节假日向社会各界普发健康信息2万余条。

  四是开展动漫宣传画征集活动。选送6幅作品参加市健康办组织的评选,获一等奖1个(全市仅1名)、最佳创意奖1个(全市仅1名),并获纪念奖和组织奖。

  五是广泛开展文体活动。开展“唱读讲传”活动3559场次,举办大学城文化节、第二届读书月等全区性大型文化活动19次,放映惠民电影1601场次。实施全民健身“211”工程,举办区二运会,120个代表团9000余名运动员参赛。举办街镇、部门、社区、乡村、学校各层面运动会400余次,组织“健康重庆”十万市民春季登山、广场太极拳、大学城自行车环城赛等大型群体活动12次,普及工间操,成立全民健身志愿者服务队,组建社区健身队伍117支,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推广。

  六是率先开展健康创建活动。开展健康单位、健康校园、健康家庭创建活动,全年有26个单位、11个校园、134个家庭参与申报创建,首批创建健康单位11个、健康校园5个、健康家庭59个。

  (四)整合优势资源,打造全市健康亮点

  一是坚持开展周末义诊咨询活动。利用区内丰富的医疗资源,组织19所区域部队、市级、民营和区属有关医疗卫生机构,每周六上午,在三峡广场不间断轮流开展义诊咨询、健康宣传和健康调查志愿服务活动。全年共开展38期,服务群众18810人。

  二是促进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使用。基本实现区域内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设施分时段对外开放使用,有效拓展了市民的健身场所,并提高了学校体育设施的共享使用率。

  三是创新军地共建机制。依托三医大成立了区学生疾病防控研究中心和学生健康营养指导中心,依托西南医院成立了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急救中心,依托新桥医院成立了区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四个中心”均正式挂牌运行。利用驻区部队和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新桥医院的计生宣传教育、技术服务等优势,先行先试开展军地统筹人口计生工作,提升我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水平,为全市探索总结试点经验。

  四是创新卫生体育人才培养机制。选派卫生业务骨干、管理干部到京津沪友好区交流挂职;与驻区医院联合开展卫生管理、全科人员、临床骨干、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心理咨询等培训。将全区学校体育教师聘为社会体育指导员,与重庆八中合作建立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绿色升学通道”。

  过去的一年,我区的“健康工程”在全市“健康重庆”建设工作中位居前列,在全国、全市获得了荣誉:获全市首届“健康校园杯”学生运动会总分、金牌、奖牌“三个第一”, 重庆七中承办并参加全国高中生足球联赛获亚军。代表重庆市参加全国第一届老年体育健身大会获一项金奖、两项银奖,区体育局获得全国“2009年全民健身活动优秀组织奖”,区体校等5家单位分别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2009年全民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优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全国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训基地”、“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等称号。区卫生局被评为“全市卫生工作目标考核先进单位”,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疾控中心获得2009年重庆市打击无证行医和非法采供血工作先进单位、全市免疫规划工作先进集体等12项先进称号。我区的“健康工程”受到熙来书记、元敏主席等领导的高度评价。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全区上下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区人大常委会一贯的重视、关心、支持和监督。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游主任、各位副主任和各位委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2009年,全区“健康工程”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健康重庆”的要求和老百姓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一是全社会共建共享的机制还不够健全。部门、街镇、单位联动机制不够健全,尤其是驻区单位参与“健康工程”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还需进一步激发。 二是群众健康意识还需进一步增强。市民主动锻炼、预防保健及个人卫生习惯、环境卫生意识不强,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需进一步提高。 三是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培训体系不尽完善,各类健康服务所需的人才需进一步充实。四是健康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尤其缺乏区体育中心等大型体育设施。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认真研究,采取切实措施,逐步加以改进。

  二、2010年主要任务

  2010年全区“健康工程”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促进全民健康为主线,以“设施建设、体制改革、机制创新、示范创建、活动开展”为重点,使“健康工程”建设继续走在全市前列,为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今年,要着重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促进人人参与,全民共建。发挥好全区宣传牌、“健康锦囊”专栏以及健康短信平台等宣传载体的作用,制作健康知识宣传手册和光碟免费向市民发放,依托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开展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健康促进行动。推出居民合理膳食指导方案,向居民赠送控油壶、限盐勺等健康生活小用具,开展太极舞、太极扇等群众健身活动。加大“生育关怀”力度,提高育龄群众生殖健康知识知晓率。用好用足区域教育、体育、卫生等优势资源,打造“健康工程”新亮点,坚持开展好“周末义诊”、“军地统筹人口计生试点”等工作,举办时尚体育节、大学城自行车环城赛、“红岩杯”篮球赛;积极备战市第三届运动会,力争取得“金牌、奖牌、团体总分”三个第一。

  二是加大健康设施建设,改善健康条件。新建、改造5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成区中医院主体工程建设,启动青木关医院迁扩建工程。建设“五个校园”,加快标准化学校和“校安工程”建设,全面完成32块学校塑胶运动场的建设任务,提前实现学校塑胶操场建设全覆盖。为社区(村)增设40套健身设施,建设2个镇级综合体育场,新建3条登山步道,力争启动区体育中心建设,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7㎡。

  三是加大健康保障,优化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基本药物制度,实施20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疫情等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控,提高育龄人口生殖健康服务和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实施好中小学生免费饮奶工程,开足体育课和健康教育课,加强中小学生体质监测,深化中小学生“2+2”活动;所有学校配备专业保安,所有学校安装视频监控,落实学生安全教育和安全演练。实施好“生育关怀”和“生育奖扶”工程。加强食品卫生监督执法,强化药械经营使用行为监管。深化“三下乡”、“四进社区”、电影放映惠民工程。开展各层各类运动会,免费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力争全年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43%。做好创建国家卫生区前期准备工作,深化健康单位、健康家庭和卫生单位、无烟单位创建活动。

  尊敬的游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实施“健康工程”,建设健康沙坪坝既是一个奋斗目标,更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的行动过程。我们将进一步创新思路,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全面推进“健康工程”建设,努力提高全区人民的健康水平。也恳请区人大一如既往地给予关心、支持和监督!

  

  1.全民健身“211工程: 全区每2年举行1次综合性运动会,每年举行1次机关健身运动会,街镇(园区)、部门以及社区(村)每年至少开展1次群众体育活动。

  2.母婴健康“三免一补”:免费开展婚前医学检查、孕前检查和为住院分娩孕产妇和婴儿购买生育保险,对符合政策的孕产妇实行住院分娩补助。

  3.百岁老人敬老惠民政策:为区内所有百岁老人每人每月发放200元补贴,每年发放500元医疗救助卡,特殊救助住院自付费用按最低50%报销,全年最高救助6000元。

  4.7+7健康教育培训:指导群众人人学会7项基本技能:正确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身高、体重、血压、血糖;掌握7方面必备健康常识:知道每天吃多少盐、吃多少油、喝多少水、合理膳食、正确贮存食品、应急救护、常见传染病预防。

  5.中小学生“2+ 2”活动: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教育、艺术教育和科技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较好地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一项艺术特长和一项科技特长。

  6. “三增两升一减一补三增是指新增门诊费用报销、新增意外伤害门诊、新增住院报销类别;两升是指提高住院报销比例和提高报销限额;一减是指取消中心医院报销层级,将中心医院纳入一级医疗机构报销层级;一补是指对大学生中的困难群体,政府再增加补助60元/人·年。

编 辑: 杨胜万
责 编: 杨胜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