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全国人大代表情系库区绿化和农村公路建设
近期,全国人大代表就三峡库区绿化、农村公路建设等重大问题开展专项调研。爬坡越坎查看现场、抽丝剥茧寻找症结、广纳众智提出建议……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感人的细节生动地展现出来。全国人大代表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谱写着一曲曲履职为民的代表之歌。
专题调研 履职为民
情系库区山河
文/本刊记者 刘金川
这是波澜壮阔恢弘巨制的三部曲。如果说移民搬迁是第一部曲,安稳致富是第二部曲,那么库区绿化便该是那第三部曲。
在第三部曲中,我们看到,有决策者的高瞻远瞩,有人民的坚忍辛劳,有代表的翔实调研……正所谓一花一木也含情,壮志不仅在乎开山断水,天堑变通途,亦应在乎百万生计,护卫万顷美丽山河。
感 动
9月3日,星期四,天气晴朗,艳阳高照。
从奉节赶往云阳的路上,全国人大代表吴再举站在“乘龙”号快艇船尾。江风猎猎,在他心中,涌动着和老家耕田植树修路迥然相异的感受。在库区宽阔的江面上,在两岸巍巍青山旁行走,他体悟出一种绮丽与壮阔。
自9月1日起到库区调研“三峡库区库周绿化”伊始,调研组组长、全国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光国也多次站在船头,扶着栏杆长久静穆地望向两岸。两岸如黛的青山,两带激越的白浪,往身后快速退去。
在这片曾挥洒过无数汗水与辛劳的热土上,他在思索着什么?“我在这片土地上战斗过很多年,与三峡人民一起做过许多工作。但是,我从来没有看到在种树这件事上,有如此大的决心和信心。”9月2日,在奉节县听取汇报时,陈光国感慨地说。
巫山陡峭的县城后,在陡峭而且光秃秃的岩石上,全国人大代表们看到,一株株小树苗迎着光亮的日晖,在75坡度以上的石山缝隙中坚强成长……
在奉节县城后的女儿包山,曾经裸露的“躯体”上,如今树木初成,成片成片绿意盎然的银杏、广玉兰、桂花,迎着悠悠山风展望着大江如练,日夜奔腾……
执 著
烈日炎炎,炙烤得岩石发烫。一声轰隆的爆炸,腾起一片尘雾。很快,在爆炸后的岩石缝隙中,找到一小撮泥土,一棵几公分高的小树苗也就找到了自己的“家”。
紧接着,汗如雨下的人们,从山下为小树苗运来一些崭新的泥土,铺在那还依稀可见的根茎上,配合着一些人畜粪便、化肥等养料撒进去。一些小树苗还被挂上水袋,水滴就像输液一般,滴答着滴答着浸入泥土中……
这就是巫山人民“放炮、客土、引水、施肥”植树的一个普通镜头。这样的场景在巫山石漠般的山头上无数次上演。
“我们全县山地石漠化很严重,土壤异常瘠薄,为了种树想了很多办法。”巫山县长郑平告诉全国人大代表,大窝整地、易地客土、推行保水剂、生根粉、铺膜保潮、引水灌溉、施肥抚壮等,都是全县人民“实践”出来的技术。
“把大山当做田地来耕,把树木当做庄稼来种。”这是库区人民辛劳植树最贴切的形容。流行甚广的“四个一”说法,便是村民在恶劣土质下,采行,“一个大窝、一把肥料、一张薄膜、一条水管”的植树技术。
在奉节、云阳,企业参与植树造林,基本上都和政府采取包供苗、包栽植、包管护、包存活“四包”模式。 “条件如此艰难,你们也思考着如何把长江两岸绿化起来,那其他地方没有理由不做好、做不好森林工程。”陈光国说。
困 境
“全市有2128万亩纳入森林重庆建设规划,长江沿岸就有380万亩。如果实现库区全面绿化,这个数据要大很多。”9月5日,在“库区区县库周绿化座谈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市审计局局长王耘农概算着,巨额数据显示出任务艰巨。
“伴之而来的是投入,不少区县现今便已负债植树,那未来投入哪里来?”钱、钱、钱,这个困扰植树的大问题,代表们直截了当说出来。
长江两岸山高坡陡,立地条件太差,打一个大窝人工费用需要20元左右,异地客土费用每窝需35元左右,如果爆破整地、费用更高。奉节县汇报称,加上苗木成本费、转运费、管护费等,每栽一棵树成本在200元以上。按照每亩42株计算,每亩投入将超过8000元。
该县提供的一份植树单株成本核算表表明,在石漠化、基岩裸露地区,仅计算整地、客土、施肥、苗木、栽植、管护等六项直接费用,每亩需9366元。在红石骨子土、土包石地区,每亩成本为8526元;在条件较好的耕地、土质肥沃地区,每亩成本亦需6804元。
钱是一个难事,代表们发现,虫也是一个难事。云阳曾培育出16万亩长江防护林,每到夏季郁郁苍苍,甚是喜人。但代表们这次看到,大片大片林木的树冠变成土灰色。
“这是柏树蜂虫害的,去年打药时飞机出了故障,今年大约有上万亩柏树林受到病虫害。”工作人员一边说,一边在地上挖掘,很快便翻出十几条绿色的害虫幼虫。“再过一段时间孵化了,它们便飞到树上去为害林木。”
希 望
毋庸讳言,绿化库区困难重重。“但既要充分估计难度,更要看到希望。”陈光国说,前些年人们说库区是“两岸猿猴把不住,轻舟已过光头山”,现在就不是这样子了,说明人只要有精气神,还是干得出好成绩。“过去植树多是部门主导,现在森林重庆建设是全党动员,全民参与,切切要抓住这个大好时机。”
全国人大代表段拉卡更是举了个切身事例。他刚从克拉玛依回来,过去曾在那里工作,记得是一片荒漠,这次去则是绿树成林。“说明只要肯下功夫,荒漠也能变绿洲、变良田。”
段拉卡同时认为,如此大投入,地区财政不可能承受,既然库区绿化利在区域,利在全国,探索建立长江三峡库区生态补偿机制于情于理于工作都说得通。
过去长江两岸搞绿化也不少,资金投入总量也不小。为何年年投入少成效,年年栽树不见树?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洪认为,既要重视树木后期养护,亦要思考投入方式问题。
植树造林是一项“有生命力的基础工程”,怎么抓都不过分,库区要还一江清水,确保三峡工程长治久安,就必须绿化两岸。陈光国表示,国家研究三峡库区量身定制的绿化政策,这也是长江两岸绿化可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
调研农村公路
文/本刊记者 张双山
“农村公路,晴通雨阻;通村通乡,通而不畅。”老百姓口中这样传唱着的顺口溜,再次引起在渝部分全国人大代表一探究竟的激情。
据悉,自2003年交通运输部启动全国大规模农村公路建设以来,重庆市已累计投入258亿元。截至去年底,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9.7万公里,乡镇、行政村通达率分别达100%、85.7%,较六年前迈了一大步。
但在全国交通大发展背景下,重庆的农村公路建设仍不容乐观——到去年底,全市仍有1299个行政村不通公路,通乡通畅率全国排名仅为27位,行政村通畅率为38%,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已建9.7万公里农村公路中,等外级公路占到一半,八成没有铺装路面。行政村通客车率只有61.2%。
如何让农村公路建设真正走出“通而不畅”怪圈?
8月24至27日,由部分在渝全国人大代表组成的调研组,深入重庆市江津、潼南、云阳等区县,就农村公路的建设情况展开专题调研,力争能在明年全国“两会”上提出有分量的议案,促进破解这一重庆乃至西部共有的难题。
农村公路建设仍然“很差钱”
8月24日下午,江津区石蟆镇,在刚刚竣工不久的石韦(石蟆至塘河韦家沟)、杨稿(杨柳至稿子)的农村公路上,调研组看到有很多村民聚集、行走在这条宽达4.5米的平整路面上,村民们脸上洋溢出的喜悦之情也感染着代表们。
但在随后的座谈会上,江津区交通、财政等部门负责人的发言却喜中有忧。基层的同志们反映,石蟆镇农村公路试点“先建后补”模式,建设资金由群众捐资三分之一,镇政府筹资三分之一,区有关部门补助三分之一。“工程竣工合格后,我们先拨付了40%补助资金,剩下的分两年到位。但现在这笔钱还没着落。”
江津区委书记王银峰说,像重庆这种山岭重丘地区,三级公路造价约为每公里150万元,而上级补助只有40万元:“地方财政资金配套压力太大。”
“现在还让农民自己筹资修建农村公路,这与中央大力扶持‘三农’的初衷有背,应该深入思考这些问题。”代表与基层的工作人员不约而同地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27日,在地处三峡库区的云阳县,该县交通局局长陈明勇也介绍,库区地形复杂、桥梁、涵隧工程多,资金压力和缺口更加凸显:“比如我县的白水滩大桥工程,上级补助200万,实际投资却达1100万。单凭县财政,根本无法承担和解决。”
重庆市交委副主任陈孝来表示,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总量不足问题,全市普遍存在。据统计,目前全市乡镇和行政村尚未完成的通达、通畅项目里程约2.3万公里,约需资金160亿元,而重庆市每年收取的养路费、收费公路费用等共计才40亿元左右。“供给和资金需求严重不匹配。”
重建轻养导致“通而不畅”
通过这次调研,全国人大代表进一步发现,不少地方还存在“重建轻养”农村公路现象,有些路修好后“二年烂、三年断”,几乎没有发挥公共服务效益。
同时,旨在防止重大交通事故的生命护栏安装工程,也因各种因素的制约尚未覆盖全市。仅云阳县测算,全县通乡公路还需设置护栏299公里,道路安全标志标牌4768块。“这样的现象在各个区县都非常严重。”
区县相关部门表示,现行《公路法》只赋予乡镇人民政府农村公路的建设、养护职能,而行政管理职能又由县级交通部门负责,权责上有所交叉。加上缺乏专业人员和养护资金,农村公路往往很难保证长期正常地使用,更快速催生了“通而不畅”的“怪圈”。
“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一方面要自力更生,另一方面也需要国家支援。”潼南县交通局副局长全海说,8月初潼南遭遇特大暴雨灾害,农村公路损毁严重,直接损失就达3200万元:“希望对于重庆等灾害较多、地形复杂的西部地区,国家能将‘十一五’期间建成的农村公路列入养护管理补助范围。”
争取专项整合打捆资金
今年3月,潼南县油菜基地崇龛镇举办了第二届菜花节,吸引了近十万游客,比去年多了一倍。节日期间,整个小镇车水马龙,当地餐饮、住宿等都火了一把,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当地老百姓这样自豪地说:“菜花节之所以火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从县城到油菜基地新修了一条很气派的二级公路。”
潼南县交通局负责人称,这条路花了150万元,很大一部分资金是通过产业支持专项争取到的。
全国人大代表华渝生、王晓琳等都认为,这种筹资模式为农村公路建设融资提供了很好的思路。目前各区县都在增加投资、争取专项资金,完全可以把产业布局和农村公路建设结合起来,整合资金打捆使用。
“比如石柱就曾经修过‘辣椒路’、秀山也曾建过‘黄花路’、‘金银花路’。其他诸如森林工程、烟草种植等等,各相关部门都会列出专项预算。区县应该积极把握机会,主动对接。”华渝生说。
在调研中,代表们指出,农村公路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如库区云阳这样的区县,地处三峡库区的腹心地段,地理环境更为恶劣,自然灾害频发,财政基础相对薄弱,在库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代表们指出,国务院今年初出台的3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在重庆开展‘通村公路’建设试点,支持具备条件的建制村水泥(沥青)路建设,将已撤并乡镇的公路改造纳入‘通村公路’工程,统筹安排。”
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张国安、李小燕等也表示,重庆应该抓紧落实3号文件,加快通村通畅工程建设。他们将向国家相关部门大力呼吁,尽快启动这项试点工作。
代表们同时提出,加快农村公路发展,不能单靠哪一个机构,发改委、交通、农业、扶贫、税收等部门必须通力合作。各级政府还要进一步理清相关部门职责,划分权责,完善考核办法,实现事财统一,责权对等,真正解决农村公路“通而不畅”的“怪圈”。
重庆农村公路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在整个西部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代表们通过这次调研,就是要进一步梳理有关问题,在调研报告中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意见,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履行好全国人大代表的职责。同时,及时着手解决这些实际存在的问题,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这一“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确保农村公路安全通畅,让农民真正在今后的发展中不再“掉队”。
《公民导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