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文物保护法执法检查见闻及思考:文物大省拒绝“无价的代价”
站在富平县陶村镇陵前村,从正面看依虎头山而建的唐顺宗丰陵,果然势如卧虎,天然成形。可一旦移步陵墓西侧,就会发现完全不一样的景象:大片裸露的岩石惨白醒目,没有一草一木覆盖,山体俨然被“鬼斧神工”造成了“天坑”,直立陡峭。看上去,虎头山就像一只刚刚被截肢了的巨虎。难怪当地一位文物工作者感叹:“站在这里看丰陵,确实有点心酸。”
这是记者不久前随同省人大常委会《文物保护法》执法检查组走访省内部分帝陵时所见所闻。在近一周时间里,检查组针对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秦、汉、唐等不同时期的帝王陵及大遗址保护情况进行了实地检查,发现了一些问题,也引发了一些思考。
保护或开发:财富与资源能画等号吗?
据了解,唐丰陵的现状主要源于近30年来的开山炸石。因为依赖“靠山吃山”的做法,当地群众和水泥企业长期进山采石,用于建筑和石刻等,而被大量开采过的山体,没有得到有效修补,植被一直难以恢复。
虎头山不是个例。就在检查组查看丰陵的过程中,猛然响起一声爆炸,来自邻近的一座山头。随后,检查组沿虎头山所在的乔山山系前行,发现众多山体都曾被开采过,留下的豁口残缺突兀,颜色、形状与周围对比明显,极不协调。“从远处看,山就像是蝴蝶掉了半边翅膀”,一位检查组成员说,“实在不应该这么开采。”
根据渭南市政府的介绍,该市境内的9座唐陵周围,就分布了上百家大大小小的采石企业,一度猖獗的开山采石活动,甚至破坏了唐文宗章陵的墓道口。检查中,大家看到了一些“拦截坝”,得知这是富平县政府为遏制采石车辆进山在前几年专门修筑的,已经起到了很好作用。
为了发展经济、改善生活,而开发遗迹、利用文物,成了当前文物保护事业面临的最大威胁。两者之间的矛盾,在举世闻名的、我省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秦始皇帝陵,也有典型的表现。秦陵北侧的毛北砖瓦厂,位于陵园文物保护核心区,因烧砖取土曾毁坏陵园北外城垣,现在挖出的几米深的大坑已逼近陵墓围栏,严重威胁陵园文物安全。“只要再一铲子下去,或者遇着恶劣天气,围栏都有可能垮塌。”一位知情者透露,“因为要求关停整改,现在窑是不烧了,但取土没有停止。如果窑不拆,随时都可以再烧。”
“丰富的文物遗存,既是财富,又是资源。但文物财富和文物资源能画等号吗?”检查组成员马克宁说,文物是无价的,损坏文物的代价也是无价的。如果解决不好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只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可能就要受到历史的报复”。
坚守中革新:“守陵人”怎样应对新难题?
“同样的文物,在那里存放了一两千年都好好的,怎么到了最近这几十年,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咸阳市检查帝陵时,大家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位于礼泉县的唐肃宗建陵,位置偏,地势险,各种动物造型的精美石雕分列沟壑两侧坡地,保持着初建时的风貌。当地文保员说,正是因为交通不便、来人很少,这里的石雕在唐帝陵中算是保护比较完好的。但尽管如此,2010年4月3日发生的建陵石狮被盗案,引起海内外震动,石狮至今下落不明,成为我省文物界不愿揭起的一道伤疤。
近几年,针对帝陵的盗掘虽不再盛,但远未禁绝。记者获悉,当前我省文物安全形势并不乐观,以盗掘古墓葬、古遗址为主要特征的田野文物犯罪时有发生,咸阳、渭南境内的汉唐帝陵就不断遭到盗扰。
站在建陵前,我们难以想象犯罪分子是如何将形体并不算小的石雕顺利装载、搬运出去的。“科技化、智能化、职业化、团队化,已经成为文物犯罪的显著特征”。检查中,大家认识到,担任“中华民族守陵人”几千年的陕西人,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已经与文物盗掘者进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残酷竞争当中。犯罪分子的设备之先进、手段之隐蔽,给文物保护及案件侦破带来极大挑战,传统的“人防加狗防”的守护方式,早已无济于事。
认识到这一严重问题后,我省在这几年大力建设文物技防设施,不断提高文物保护科技手段,全面提升文物保护管理水平。如建陵在石狮盗案发生后投资480万元设置了监控安防系统,目前已基本建成。
除了盗掘和损毁,另一种新情况的出现,应引起文物保护部门足够的自省和纠正。如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赵建军等人在检查昭陵时指出,北司马门几年前竖起的一排华表和唐太宗塑像,放到古朴肃穆的陵园,实在显得“多此一举”,而塑像下的香炉和功德箱,简直就是“大煞风景”了。
缺钱又缺人:“口头禅”里的普遍问题?
在乾陵玄武门司马道,守护陵墓的,是那些栩栩如生的石马、石虎雕塑,而守护这些石雕的,是68岁的群众文保员周明选。老人每天都要负责巡查陵园,一年到头不间断,深更半夜不缺位。他在路口的值守房,面积狭小,陈设简陋,但老人在墙上用粉笔写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文物是中华的宝库,个个珍惜、人人爱护。”在谈到报酬时,老人说:“一个月有150元,一天下来也就是一包烟钱。”他爽朗地笑着,“钱不多,辛苦一点也没啥,就怕把这个事没做好。”
群众文保员是保护文物安全、打击文物犯罪的重要力量,职责不小,但待遇不高。各市县政府和文物保护管理部门将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归结为财力不足,且同时存在于文物保护专业人员和执法队伍力量不足方面。
检查组同时发现了各地、各种因财力、人力不足而造成的文物保护不力的“鲜活例证”。坐落在三原县徐木乡永和村的唐高祖李渊献陵,墓碑倾斜欲倒,风化严重,驼碑的赑屃石雕明显断裂,横倒的华表半掩在土中,更不用说陵上陵下星星点点的塑料食品袋、烟盒、纸屑和烧过的蜂窝煤等生活垃圾,实在折损大唐开国皇帝的威名。与献陵隔村相望的唐武宗李炎端陵,状况大致相同。这难免令人对帝陵的安全保护和环境维持产生担忧。正如三原县有关部门在向检查组介绍时所说的,因巡查力量薄弱、工具器械缺乏,他们保护田野文物,主要用“勤转、勤看、勤检查”的最简单的办法。在2010年10月曾发生盗案的秦东陵一号陵园,“保护面积大,管护人员不足”是失窃的重要因素;昭陵北司马门祭坛遗址,露天陈列了一批蕴含重要历史信息的历代碑刻,但当前的保护措施主要是“把倾斜的石碑扶正再放整齐”;誉为“陕西第一大佛”的彬县大佛寺,渗水、风化问题严重,甚至积水成潭,需要定期抽水排水——就在检查组到后第二天,传来一个不好的消息:国家文物局公布了丝绸之路首批申遗名单,陕西入围5个,却暂无此前呼声颇高的大佛寺。
检查中,经费不足、人员不足,技术条件达不到、管护力量达不到,几乎成了各地不约而同的困难,成了“口头禅式的问题”。咸阳市政府提出,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导致部分县区文物保护设施简陋,自然损坏现象时有发生;渭南市政府提出,文物专业研究人员严重缺乏,文博系统面临青黄不接的危险;礼泉县政府建议,文物保护经费预算应随财政收入增长而增加,并补充年轻力量到文保队伍中……这或许暴露了当前文物保护的最大瓶颈所在。
这是陕西这个文物大省面临的实际,也是要着力破解的难题。正像检查组强调的那样,发展文物事业,是我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文化强省目标的基本任务。我们理应在“财政越来越有钱,日子越来越好过”的今天,全面提升文物保护水平,以敬畏历史、尊重文化的情怀,继续担负好“中华民族守陵人”的责任和重担。(张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