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工委赴山西宁夏等地考察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为了更新观念,转换思维,学习先进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经验,进一步推进我市都市现代农业步伐。于9月10至19日,常委会副主任方中里率领财经工委、农村工委等一行12人,先后赴太原、大同和忻州、银川等地学习考察财政预算监督工作情况和都市现代农业建设发展情况等。在考察中,通过听取情况介绍、座谈交流、实地察看、现场咨询等形式,了解了各地现代农业发展基本情况和宝贵经验,思考了我市农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通过这次考察,大家深感很大启发,对于创建海口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推动国际旅游中心城市建设信心更加坚定。现将学习考察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太原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太原市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目标,培育打造出一批产地特色、产业特色、产品特色明显的现代农业示范点,在设施蔬菜、标准养殖、杂粮基地、苗木花卉、观光农业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2011年与2005年相比,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由420亿元提高到637亿元,增长51.7%;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402元增长到8888元,增长102%,连续五年荣获全省“增加农民收入先进市”称号。
太原市制定发布了《绿色日光温室建造技术规范》和《塑料大棚建造技术规范》两个标准,出台每亩温室补贴1万元、大棚补贴5000元的扶持政策,指导娄烦县马铃薯、小店区奶牛、清徐县蔬菜三个“一县一业”基地县建设,选树打造特色粮油、精品蔬菜、畜禽养殖、苗木花卉等64个高标准“一村一品”专业生产村。出台《关于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借助清徐县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的有利契机,指导全市60多个休闲观光农业景点规范发展,全市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41个、面积73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80个,认证无公害畜产品产地6个,畜产品168万头(只),有500多个农产品实行了标识、定量、定型包装。
太原市在人大的指导支持下,2012年率先在全国省会城市颁布实施《太原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规范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970家,评定市级示范社80个,县级示范社100个。
(二)大同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大同市以市场为导向,发展蔬菜、瓜果、花卉等特色农业;以现代设施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质量,提升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初步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化之路。2008年至2011年,设施农业由1万亩发展达到12.8万亩,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达到377个,万头以上规模的养猪园区达到13个,千头以上规模的奶牛园区达到17个。农民人均纯收入4936元,年均增长12.94%。
大同市先后出台了《关于扶持发展种植业富民经济小区》、《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大同市加快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推动现代农业发展。2009至2011年,市财政3年共发放1亿元补贴奖励资金;2010至2011年,省市县对当年新建的2.5万余亩日光温室给予2687万元资金贴息;阳高县协调信用社累计发放支农贷款3.62亿元;灵丘县每建1栋日光温室,县财政补贴1万元;对建棚贷款天镇县给予两年贴息,浑源县给予3年贴息。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也引导了一大批民营企业家投资设施农业。
(三)忻州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忻州市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近年来市县财政农业奖补资金突破4亿元。至2011年全市粮食总产29.7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发展温室大棚2.58万亩,同比增长88%;发展经济林36万亩,同比增长80%;畜牧业总产值突破30亿元,同比增长10%;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达到37.3亿元,同比增长10%;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47个,新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27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648个;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新农村集中连片示范区14个,新发展新农村重点推进村234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35元,同比增长20%。
(四)银川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银川市以大力发展农业“两强多优”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加强传统产业改造、优势产业开发和特色产业培植,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园艺作物和畜牧业快速发展。农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截止2011年,农业总产值89.9亿元,增加值46.66亿元,增长4.9%;粮食产量86.1万吨,蔬菜产量137.8万吨,园林水果产量20.3万吨,肉类产量4.97万吨,禽蛋产量1.6万吨,牛奶产量38.7万吨;2011年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070元,比上年增长14.8%。
目前,全市设施园艺面积达到34万亩,奶牛存栏数达14.8万头,露地瓜菜种植面积30.5万亩,羊年饲养量达300万只,肉牛年饲养量25万头,水产养殖总面积达到21.8万亩,种植长枣13万亩,有机大米基地总面积达到10.2万亩,玉米和瓜菜制种分别达到5万亩和6000余亩,酿酒葡萄16万多亩,各类花卉生产面积5000余亩。
银川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自2007年以来,市本级每年预算安排农业发展专项资金6000万元。2011年支农投入32141万元,同比增长139.9%。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发放粮补、农资综合及良种等补贴2411万元,发放项目增加到43项,受益农户166万户。
二、各地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创新发展理念。围绕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定位,把握规律,理清思路,转变方式,调整结构。在发展理念上,优先发展精深加工,优先发展特色产业,优先发展高科技项目,优先扶持名牌产品,推动农业逐步由增产战略向增效战略转变,由依赖资源向依托市场转变,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在发展方针上,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树立“稳粮、增菜、强牧、优果”的结构调整方向,逐步将养殖业比重调高,种植业比重调优,农产品加工调深,农业产业链调长,引导规模化种养、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重点推进农产品加工、特色种养基地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
(二)整合项目资金。坚持向上争取与招商引资并重,利用外资与启动内资并举,探索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引导,以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农民投入为主体,以金融信贷为支撑,以社会筹资为补充,多渠道、多元化新型投入机制。在项目管理上,采取省、市、县三级农业部门对接论证、协同配套的办法,将有限的项目和资金整合起来统一管理。在资金使用上,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记其功、统筹使用”的资金捆绑管理办法,集中力量扶持重点项目,整合资源打造精品工程。
(三)强化对标管理。结合效能政府建设,从全国省会城市这个大坐标系中,寻找发展速度较快、管理水平一流的“标杆”,各地出台了农产品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标准化养殖、设施蔬菜、休闲观光、新农村建设等六项星级评定标准,对各类农业项目调查摸底,建立项目库进行信息化储备,结合发展状况实行动态化管理,根据星级评定等次给予梯次化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集中打造一批精品工程和亮点项目。
(四)完善体制机制。围绕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强高效农业建设和发展特色产业基地的“四位一体”模式,加快改革创新,增强发展活力。鼓励农民加快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组织等经营主体,增强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同时,加大实用技术培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大专院校毕业生、乡土人才创办现代农业企业。
三、考察启示:积极开展创建海口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推动国际旅游岛中心城市建设
(一)继续建设好全省都市型农业基地,为创建海口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夯实基础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海口市在建设全省都市型农业基地快速发展,目前“菜篮子”蔬菜生产和畜禽养殖基地建设不断加强、“无疫病区”建设卓有成效、低碳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迅速、设施农业装备及加工业不断发展、休闲农业初具规模、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和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全面展开,为“十二五”期间创建海口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打下了良好坚实基础。
(二)明确创建海口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
1、发展思路。
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载体,以低碳生态循环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为发展重点,以新型农民为主体,以现代农业科技为支撑,加快“菜篮子”基地、无疫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将海口市建设成为海南省农产品加工物流集散中心、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农产品标准化出口基地、休闲农业示范区和三次产业联动的示范区,为建设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海口国际旅游岛中心城市提供保障。
2、工作重点。
积极谋划30万亩土地整治项目区产业发展。以30万亩土地整治项目为契机,通过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产业,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组织化水平,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生产效能,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通过海口大城市的示范、带动和辐射功能,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建设标准化常年“菜篮子”基地。通过扩大基地规模,增加现代农业装备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多种方式,促进海口市常年蔬菜生产向标准化、特色化、规模化发展。大力发展夏秋渡淡蔬菜生产,提高淡季蔬菜产量和品质,保障淡季蔬菜供应。争取在3年内,完善现有2.5万亩常年瓜菜基地的田间基础设施,新增建设2.6万亩标准化常年瓜菜基地,使海口市标准化常年瓜菜基地达到5.1万亩,总产量达到20万吨以上,实现淡季蔬菜供应自给率达80%以上的目标。
继续夯实“无疫区”建设基础,大力发展畜牧业。继续推行养殖小区建设,加快推进“养—沼—种”畜禽生态养殖小区特色新模式,以“七个一”建设模式和“五统一”管理模式,大力扶持养殖小区,发展“中等规模,多点分散”的低碳养殖业,彻底改变农村传统落后的养殖方式,带动农民发展畜禽生态殖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发展优质肉牛产业,在养牛较发达的三江、大致坡等镇建立优质肉牛养殖示范点,以点带面发展优质肉牛产业,逐步形成海口地区优质肉牛产业圈。加快发展蛋鸡产业,大力推广以建栏补贴的方式扶持建设蛋鸡养殖小区,扩大蛋鸡饲养,提高蛋鸡生产总量,推动蛋鸡产业快速发展,基本满足海口市需求。
加快羊山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紧扣建设国际旅游岛中心城市主题,结合羊山地区丰富的人文和自然环境,依托羊山特色农业产业资源,借助观澜湖的品牌影响,积极引进外智,高起点整体规划,大力引导发展“农家乐”等特色观光休闲农业;积极挖掘、组织策划,以海口特色农业产业、特别是特色优质农产品的各种节庆活动,积极促进农业与旅游的有机结合,打造海口休闲农业品牌。
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快海口罗牛山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海南国际果蔬交易加工园,优质肉牛加工厂等重点加工项目建设,完善初加工设备和冷库等相关配套设施,缓解小农经济与大流通的矛盾,促进农产品“出岛出口”,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实施品牌战略,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加快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打造以富硒为主的海口高质量、优品质特色农产品品牌,提升海口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农产品质量水平和市场占有率。
积极发展镇域经济,扶持现代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发展为镇域经济打下坚实基础,而只有镇域经济的加快发展,才能更加扶持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创建海口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措施和建议
1、积极向国家农业部申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和“海口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项目”。以两重点项目为载体,争取国家和省对海口现代农业的支持。通过架构市、区、镇、村、基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网络,在近年内,完成全市农产品质量检测站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全面推行农产品质量监管3G系统,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2、完善和加强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要尽快建立健全海口市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在全面整合原来各行业执法队伍的基础上,根据海口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需要及国家对农业综合执法的新要求,强化市区执法队伍建设。
3、完善动物防疫冷链和生物安全处理体系,增强动物防疫能力。完善市场疫苗冷库、物资储备库,购置冷藏车,提高疫苗和防疫物资储备能力;强化区、镇、村级的冷链体系建设,对冰箱、冰柜、防疫包保持更新;完善规范云龙无害化处理场,新建5个以上小型的生物安全处理点。
4、加强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培训,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继续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农村实用人才教育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讲文明的新型农民,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提供人力支撑。
5、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扶持力度。尽快出台鼓励发展休闲农业的相关政策;加快建设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公共基础设施,改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点的交通条件。
创建海口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切实提高海口农业的综合效益,推进海口农业的品牌化、标准化和现代化进程,也将有效推动海口国际旅游岛中心城市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