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钦州市人大常委会成立15周年五大变化
蒙肇坤
1994年9月市人大常委会成立时,我被高票当选担任秘书长,1998年3月年届任职年龄辞职退休。此后,我仍然关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经常有机会向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及各专委反映群众意见或提出建议。我现在是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党委委员和人大常委会机关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对人大机关的情况有所了解。
可以说,市人大常委会成立15年间,我有三年多时间直接参加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亲身经历了市人大常委会初创时期的艰苦。此后12年来,亲眼看到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与时俱进,从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到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辉煌的业绩。我作为一个见证人,内心感到由衷的高兴,感慨良多。
抚今忆惜,我觉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有五个大变化:
一、人大监督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常委会组成人员敢于监督,善于监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市人大常委会初创时,常委会组成人员监督工作方式比较简单,有的不敢理直气壮对“一府两院”的工作进行监督,也常有不被理解和不被尊重的时候。比如审查预决算草案时,委员们要求有关部门提交详细的数据清单,曾被拒绝,委员们感觉纸上谈兵,出不了硬功,只好“偃旗息鼓”。有一次,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听取某单位负责人作述职报告时,对该单位乱收费现象提出批评,该负责人当即辩称“政府不增加拨款,我就要增加项目收费。”可见,那时的人大监督权威不大。现在,市人大常委会强化了监督工作,规范预算监管,对审查发现的问题大胆督促整改,特别在政府债务和投资管理监督方面打开了新局面;对任命人员的述职报告,管得严格,评出水平,使述职者深受教育,把述职评议作为对“一府两院”实施监督的有效措施。
二、人大机关办公条件大改善。市人大常委会在刚成立时,只有几间旧房子,没有会议室,每次召开常委会都要到旅社租会场。几个大主任挤在一间小办公室办公,有人来访没地方让座接待,几个专委也是挤在一间房办公,互相干扰。我与一位副主任共用一间办公室,室内光线差,只好挪着桌子靠在窗前埋头写材料。现在,人大机关有了自己独立的办公大楼,外观庄严肃穆,有大气宽敞的常委会会议厅、群众来访接待室,各专委也都有各自明亮的办公用房。
三、人大机关办公效率大提高。我做秘书长时,起草一个文件,要拿钢笔一字一字地写上一稿二稿甚至三稿,然后抄正交打字员打出清样,深感搞文字工作真是苦不堪言。而现在有了先进办公设备,机关工作人员从起稿修改、打印都通过电脑进行,通过电脑联网,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公文写作和文件的上传下达相当快速,大大提高办事效率。
四、交通工具先进,出行非常方便。我在岗时,许多同志骑自行车上下班,无论日晒雨淋寒风袭,一如既往。我有时因急事需要下乡镇搞调查,人大机关派不出车,只好向别单位借用残旧“北吉”出差,免不了受人“注目”。自己还编了几句顺口溜聊以自慰:“人坐洋车三点零,我坐国产牌北京,别看我车太残旧,后面跟着响叮呤。” 现在,人大机关车辆数量比过去翻了好几番,外出调研有车辆保证,干部职工上下班也统一接送,出行非常方便。
五、人大常委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和联络人大代表的方式和内容拓展了新局面。过去,我们探索过如何做好代表联络的工作,但许多服务代表的工作未进入常态化。我自己曾深入到浦北县张黄镇一位人大代表家中同他促膝相谈,一起吃家常饭,征询意见,收集民情民意,效果很好,这种联系代表的方式是值得提倡的。可惜,我在任秘书长时未能提到常委会的议事日程,留下一些遗憾。现在,市人大常委会设置了专门的代表联络机构,每年都派人下到基层,组织代表视察民情,听取意见,及时按民意妥善处理各种问题,市人大常委会的威望得到不断提升。(作者系钦州市人大常委会原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