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人大代表视察财政预算编制
从今年9月至12月,省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省人大代表,分四组赴省财政厅视察,就底线民生保障专项提前介入财政预算编制。10月21日下午,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肖志恒率部分粤东地区省人大代表赴省财政厅视察2014年财政预算编制情况。省人大财经委、常委会预算工委相关负责人参加视察活动。
医疗救助标准两年后达全国平均水平
据悉,目前广东省六类底线民生保障中,有一类(城镇“三无”人员)没制定专门的补助政策,而是纳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范围;有两类处于全国落后水平,即残疾人保障和医疗救助;有三类基本处于或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即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孤儿基本生活保障。
9月下旬,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黄龙云率部分粤北地区省人大代表在省财政厅视察时,曾有人大代表指出,我省医疗救助标准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并连续十年无增长。省财政厅厅长曾志权在今天的汇报中特别回应了这个问题:从明年起我省医疗救助标准将分两年逐步提高,计划到2015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曾志权还表示,2014年,省财政将补齐底线民生“短板”,原来基本处于或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将继续巩固提高;尚未制定专门补助政策的城镇“三无”人员将参照农村五保户补助标准制定补助政策,实施后广东的补助标准将居于全国前列;对处于全国落后水平的残疾人保障,明年将大幅提标,将居于全国前列。
个别地方低保五保名额限量得“排号”
“有的地方,低保、五保名额要排号,等有人过世或退出才能排进去。”来自汕尾的省人大代表郭伟光在当地调研发现,由于地方财政有限,低保、五保等的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有些地方往往10个指标只有6个人可以享受到,其余4个人要排队等候。郭伟光说,地方政府反映没钱付不起其中四成的配套资金,不是不愿意帮,是无能为力,希望把“配套”两个字抹掉,把民生供给提上去。
同样来自汕尾的省人大代表李金东指出,“生人等死人”现象不能再有了,残疾人、五保、低保保障名额有限,实际上有的人等了10年都不动。
省人大代表郑永钊认为,在加大投入的过程中应更多的从省财力投入,减少欠发达地区的地方配套。省人大代表侯伟生建议将城乡低保标准省级财政补助比例提至80%,其余20%由市、区(县)各负担一半。另外,各项保障标准也要结合GDP、财政收入和物价收入“水涨船高”。
肖志恒:扩大增量盘活存量提高底线民生保障能力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肖志恒指出,推进底线民生保障,要深入调研摸底,落实应保尽保。对应保尽保的五保、低保人员的排队现象,有关部门应当深入调研,全面摸查,实现底线民生保障对象全覆盖。要注重开源节流,落实保障资金。各级财政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向底线民生倾斜,扩大增量、盘活存量,在多方筹集资金上下工夫,在善事善做上下功夫,逐步提高底线民生保障的能力和水平。
肖志恒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把底线民生保障作为加强宏观调控和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课题,使每一个保障对象都享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享受到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