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履行庄严的使命——福建省30年人大代表工作回眸
2009年6月,福建省人大常委会从去年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所提的739件建议中选出20件建议跟踪督办。这20件建议涉及食品卫生安全、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教育、就业、医疗等。这是省人大常委会首次对上一年省人代会期间代表提出建议的办理、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办,也是30年来省人大常委会不断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的一个缩影。
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是做好地方人大常委会工作的必然要求。
30年来,福建省各级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代表工作,不断拓展代表工作思路,创新代表工作形式,引导代表为发展为民生履职尽责,树立人大代表为人民的形象。
依法指导选举 选出合格代言人
2006年12月20日,陈言程当选为宁德市蕉城区人大代表。为此,他经历了“两次”选举。原来,在12月3日他被选为蕉城区人大代表时,传来了意想不到的消息:三都镇第七选区部分选民提出这次选举程序不合法,经区选举委员会核实后,决定对该选区进行重新选举。
重新选举过程中,三都镇选举办事处吸取教训,严格按照选举法规定的程序重新确定正式候选人及投票选举工作。第七选区2438名选民中在家的1245名选民充分行使了手中的选举权。陈言程在第二次选举中依法当选为蕉城区人大代表。
人大代表是人民的“代言人”。把人大代表选好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环节。30年来,省人大常委会先后实施了6次全国人大代表和省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指导了8次县级和9次乡级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在选举工作中,省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的有机统一,充分调动广大选民的政治热情和积极性,确保每次人大代表的选举都能依法进行,使选出的人大代表符合民意。
30年来,省人大常委会以法律为依据,对人大代表选举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完善。如实行县乡直接选举;实行普遍差额选举;设立流动票箱;推行代表候选人和选民见面的做法。
每一次人大代表的民主选举,都让我们清晰地听到了30年来民主发展的坚实脚步声。
办好代表议案建议 促进工作改善民生
2006年,省财政对全省19个经济特困县和27个财政转移支付县的道路硬化补助标准在原来基础上每公里提高1万-6万元。这个让多少百姓欢欣雀跃的好政策,则是来自当年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大对老区建制村道路硬化支持力度的建议”。这件被列为2006年重点督办的建议,在省人大常委会的督办下,省政府有关部门很快做出反应。
提出议案和建议是代表的重要权利,也是代表履职的重要形式。福建省各级人大常委会把办好代表议案建议作为重要的政治责任和法律责任,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
把办理代表议案同立法工作结合起来。据统计,30年来,省人大常委会共组织办理代表议案、建议16943件。代表议案列入省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的数量逐年增加。省十届人大五年期间,经大会主席团交付常委会审议的122件代表议案,常委会已全部审议通过并书面答复代表,其中,15件代表议案提出的立法项目已经制定或修改法规并颁布实施。不少代表提出的立法项目具有前瞻性和首创性。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经大会主席团决定交付常委会审议的32件代表议案,其中16件已列入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
把办理代表建议同推动工作结合起来。为了让代表建议办理更有成效,省人大常委会在全国率先开通“人大代表议案建议综合业务网”。2003年开始,省人大常委会要求承办单位对代表建议落实情况“回头看”,同时对承办单位“回头看”情况进行检查。2006年,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决定每年确定若干件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办理难度大的建议,进行重点交办和监督。今年开始实施的代表建议办理跨年度跟踪督办,有力提高了代表建议办理质量。
调研视察论证 代表知情知政
1998年,省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治理建设我省“四江一河一溪”水利设施。这立刻引起宁德代表团代表们的热议。代表们认为,赛江流域生活着几十万群众,也应列入治理范围。他们的建议引起省政府的高度重视,随即,政府工作报告吸纳了这建议,改为“五江一河一溪”,年度工作计划也作了相应修改。
现在,如果有司机朋友超速行驶20%,可能会收到一张“警示明信片”。“警示明信片”的诞生和人大代表密切相关。2005年,在闽全国人大代表就“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调研,并提出高质量的调研意见,得到省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省交警总队随即出台人性化管理措施,对在行驶中超过规定时速20%以内未超过120公里/小时的超速行为,通过寄发“警示明信片”的形式教育驾驶人。
近些年来,通过贯彻落实中央9号文件、省委10号文件精神等,进一步扩大了代表对常委会工作的参与。现在,省人大常委会的每次例会都有省人大代表列席,每项执法检查都有省人大代表参加,立法的调研论证也常见代表的身影。代表的建议和意见为省人大常委会的立法和监督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代表们也正是通过参加常委会组织的活动,为参加大会行使权力,提出议案和建议作了积极准备。
省委提出海西发展战略后,省人大常委会积极引导代表主动融入,积极响应。在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和五次会议上,代表们经过审议,先后通过了《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决定》和《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及相关决议。与此同时,在闽的全国人大代表也在全国人代会上通过提出议案建议和审议发言的形式,为大力推动海西建设从地方决策上升为中央决策,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习实践培训 履职能力提升
“我是人大代表,我要让自己散发出的光和热永远温暖信赖人民群众。”这段深深打动了很多人的话,摘自我省人大代表阮培金的学习笔记。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阮培金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对贫困人口的统计数字提出质疑,引起时任省长卢展工的重视,此举催生了我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我省成为全国第一个施行农村低保政策的省份。
从1998年当选为福安市人大代表,到宁德市人大代表,再到后来的省人大代表,阮培金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代表工作上。但刚当选人大代表时,他对代表这个职务相当陌生。多年来,阮培金以高度的责任感努力学习,积极参加人大组织的视察、调研和培训,逐步克服履职困难,成为备受当地百姓尊敬的“专职代表”。
加强代表学习和培训,是提高代表素质和履职能力的重要途径。2005年,省十届人大常委会首次组织了7期省人大代表学习培训班,在探索建立代表培训机制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先后于2008年和2009年组织省十一届人大代表进行了初任培训、履职培训和专题培训。通过学习和培训,代表的履职能力显著提高,代表所提议案、建议的质量“水涨船高”。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提出的议案确定率为8%,到五次会议时,代表议案确定率上升为92%。代表履职能力的提升,靠学习培训,更靠实践。福建省各级人大常委会从实际出发,积极创新思路,为代表履职搭建平台。(记者郑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