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人大常委会到邮视察新农村建设工作
6日下午,扬州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桑光裕,扬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孙永如、李福康、高瑞芹、王康华等来我市视察调研新农村建设工作。扬州市副市长纪春明及我市领导丁一、朱德辉、张安龙、吴平权、孙建年、肖伯群等陪同。
市委书记丁一汇报了我市新农村建设情况。他说,今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争先进位、创新发展,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工作主题,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为重点,明确责任,狠抓落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创建步伐。
丁一说,我市新农村建设主要成效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效农业扎实推进。坚持规模化种养,初步形成 “三带四区五园”的发展布局,80%以上的乡镇建成千亩以上高效农业示范园区、60%以上的村建成百亩以上连片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累计达53.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6.7%。八桥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和高邮鸭产业园列入省级农业示范园区。坚持产业化经营,高邮鸭、扬州鹅、罗氏沼虾等产业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新增扬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家,累计达20家,销售、利税年增长20%以上。坚持品牌化生产,实施“科技富民强县行动计划”,举办“百名博士高邮行”等活动,推动企业走品牌化发展之路,创成中国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各1件,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各4件,扬州市知名商标8件、名牌产品7件,农业“三品”181个,建设“三品”基地130.7万亩。二是增收机制不断健全。以“三年增收三千元”为目标,出台《关于开展“新一轮三年倍增,农民人均增收三千元”行动实施意见》,细化农民增收的目标和途径,分析、测算农民增收的渠道和途径,预计今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超过8570元,连续七年实现两位数增长。三是小康创建深入开展。将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为民办事、替民解忧、纾解民困上,全面夯实小康创建的物质基础、群众基础和工作基础。对照省定25项小康指标,全市除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这一指标外,将全部达标。7月30日,我市已正式向省有关部门递交了《关于对高邮市201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达标验收的请示》。
丁一总结了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做法。他说,我市强化行政推动,坚持把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创建工作作为各级党政组织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乡镇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负责人具体负责,市、镇两级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司其责的工作体系;强化督查考核,建立全面、科学的工作考核体系,严格奖惩;强化政策激励,在市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今年市级财政在安排1000万元高效农业奖补资金的基础上,又安排500万元新农村建设奖补资金。
丁一介绍了我市新农村建设下一步工作打算:坚持机制创新,推动强村富民;坚持提档升级,推动农业增效;坚持城乡统筹,推动环境提升。他说,2011年,是我市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以后的起始之年,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我市将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抓手,进一步创新思路,强化措施,扎实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力争实现“农业增加值45亿元、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9900元、增长12%,新增高效农业5万亩、其中高效种植业3万亩”的目标,为迈向基本现代化奠定基础。
桑光裕等先后视察了界首镇龙祥村新农村示范村创建工作、界首镇连标葡萄专业合作社、界首镇大昌村村级便民服务中心、马棚镇金塘村沼气池建设、马棚湾林果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等新农村建设现场,听取了我市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认为我市新农村建设亮点多,农民集中居住形成规模,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快,农村环境变化大。同时,希望我市进一步关注“三农”工作,细化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农村帮扶机制、农村环境整治投入机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