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人大 > 山东 > 新闻报道

武城人大让农村教育均衡发展

来源: 武城人大  浏览字号: 2010年12月03日 08:55

    近日,武城县人大常委会对农村教育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了解。调研组首先召开了由县教育局、财政局、人事局、物价局等部门参加的座谈会,了解农村教育的发展状况、财政投入、师资力量、教育收费等方面的问题。然后由常委会副主任带队深入到老城镇、腾庄镇、李家户乡等中小学校实地调研。并组织部分市、县人大代表到鲁权屯镇中心小学、郝王庄镇双明园学校、县直第一小学、广运中学、武城镇中心小学进行了检查。在调查中了解到,近年来,县政府不断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有效地促进了全县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在农村,教师老龄化现象仍十分严重,尤其是偏远乡镇,教师老龄化尤为突出。在学科结构上,农村中小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等学科专业教师严重不足,很多学校让教师“中途转行”或兼课,难以满足当前素质教育开全课程的要求。 调研结束后,在调研报告中,县人大常委会建议: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尽快制定全县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争取每年补充一批新教师,新增教师优先满足农村学校的需求。二是加大教育经费向农村薄弱学校的投入力度,努力提高农村教师的各项待遇,确实留住人才。三是加强素质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在逐步完善学校美术室、音乐室、微机室、图书室等硬件设施的同时,各学校要配齐音、体、美各科教师,确保学校音体美课程“有师可教”。

    县政府对人大常委会的建议非常重视,采取“四重并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发展:

    一是重惠民政策建设。完善贫困家庭子女的资助政策体系,落实好义务阶段免费教育和各项助学政策,全面启动“一通两热三化 一改”工程,致力于让所有农村孩子都“能上学、上好学”。

    二是重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教育配套设施建设项目被确定为 武城县十大民生工程之一,积极争取资金,投资150万元再建一处明德小学,实现全市“建设数量、施工质量”第一的目标。投资150万元,新建1375平方米的鲁能希望小学教学楼,积极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三是重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城乡教师交流活动,实施农村教师队伍提高工程,建立健全农村教师全方位、立体式的培训体系,全面实施“新教师三年专项培训”,为农村教育培育一批新生力量,提升农村学校、教研组的教育教学水平。

    四是重和谐教育建设。落实城乡教师同工同酬政策,实行教师工作积分制管理、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的教育改革工程,妥善处理各类利益分配关系,确保全县教育系统的和谐稳定。

编 辑: 王伟
责 编: 沈掌荣

相关文章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