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人大监督职能 推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
王仕刚 徐长河
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这种监督在国家生活所有监督中是最高层次、最具法律效力的监督。就东营市来讲,也是推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力量。东营市人大成立26年来的工作实践,使我们深深地感到,要履行好人大监督职能,增强监督工作实效,就必须不断完善人大监督体系,形成配套的监督机制,使人大监督工作由程序性监督向实质性监督转变,由治标向标本兼治转变,由一次性监督向连续性监督转变,由注重监督过程向过程与结果双注重转变,这样才能在推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要把握“三个关系”,找准工作定位
方向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只有准确定位,摆正位置,正确处理好各方面关系,做到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才能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努力方向,使人大监督工作有理有力、有为有威。
准确把握人大与党委的关系,自觉坚持和依靠党的领导,使人大监督工作与党委的中心任务合拍。要把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把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凡是常委会召开的重要会议、开展的重大活动,包括人代会和常委会会议的举行及审议决定的问题、大型视察调研、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等事项,都向市委事先请示、事后汇报。凡是市委作出的事关地方国家事务的重大决策部署,市人大常委会都带头贯彻执行,并充分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优势,及时列入议题,听取审议有关工作汇报,适时作出决议决定,监督“一府两院”抓好落实,动员和组织全市人民为之奋斗。
准确把握人大与“一府两院”的关系,紧紧围绕促进发展开展工作,使人大监督工作与“一府两院”工作合力。人大与“一府两院”是产生与被产生、决定与执行、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从支持的愿望出发,就全市重点工作、人大所作决议决定的贯彻落实和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不断强化监督力度,大力促进“一府两院”的工作。同时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使政府了解群众、群众理解政府,形成人大善于监督、“一府两院”自觉接受监督、齐心协力做好工作的良好局面。
准确把握人大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使人大监督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合心。人大与人民群众是代表与被代表、维护与被维护、依靠与被依靠的关系。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要采取多种形式,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通过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研,发挥人大代表的模范带头和履职主体作用,认真倾听群众呼声,积极反映群众意愿,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自觉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断增强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充分调动广大群众致富奔康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要完善“四个机制”,创新监督方式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人大监督工作只有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才能不断深化完善,充满生机活力;只有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实践中提高,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才能使监督工作高效运转、有序进行。
一是建立督办责任机制,扩大监督工作的影响力。要建立健全信息反映、情况通报等制度,及时了解和掌握监督工作的进度和取得的效果,做到每一次监督都有布置、有检查、有评估、有建议,杜绝坐而论道、只说不干或者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等不良倾向。要实行常委会审议意见二次审议、代表建议办理列入政府督察考核等制度,加强对各部门整改工作的跟踪问效,逐件落实承办责任,并督促检查,务求取得实效。
二是建立协调配合机制,形成监督工作的聚合力。人大与“一府两院”虽然职责不同、工作方式不同,但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在市委的领导下同心协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协调一致地做好监督工作,应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制定各方面工作联系制度,各专门委员会与“一府两院”及各部门相互列席有关会议,相互交流文件材料,相互参与有关调研、检查活动,搞好相互间的工作联系协调,从而形成围绕一个共同目标,同吹一把号、同唱一台戏、同做一篇抓改革促发展大文章的格局。
三是建立同步运行机制,发挥监督工作的互动力。要坚持把执法检查同法律法规学习结合起来,视察检查前先学法,熟悉法律、掌握知识,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增强活动的针对性;把执法和工作检查同调查研究结合起来,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诉求、反映群众意见,促进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把市级监督同县乡人大监督结合起来,做到上下联动,扩大监督的覆盖面;把监督人和监督事结合起来,变柔为刚,增强监督工作的权威性;把常委会监督与发挥代表作用结合起来,定期走访代表,深入开展代表活动,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意见建议;把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对重大活动及时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对严重违法案件通过媒体进行曝光,加大监督力度。
四是建立规章保障机制,确保监督工作的约束力。要把建章立制列入监督工作的总盘,通过充分调查论证,制定出台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常委会组成人员守则、人大代表守则、关于强化监督推进重点工作的相关意见以及各委室工作规程等规章制度,使监督工作的方方面面都有章可循、规范运作。
三、要坚持“四个突出”,增强监督实效
目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已经在国家战略层面上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大规模开发建设的格局已经拉开,东营市迎来了千载难逢的的重大历史机遇,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东营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应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竭诚尽智依法履职,为加快推进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而不懈努力。
一是突出重点促发展。要按照“重大问题上该管就管,少一事不如多一事;具体事务不加干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注重把市委决策部署、政府着力推进、群众普遍关注、人大职权范围内的重大问题作为监督重点牢牢抓在手上。国民经济计划和财政预算执行关乎全市发展大局。市人大常委会每年都要听取市政府的半年工作汇报,深入有关部门、县区、乡镇和重点企业,就经济运行和重大项目进展情况进行调查,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针对存在问题积极提出建议,全力推进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要切实加强对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的监督,制定预算审查监督办法,强化预算审查监督,推进依法科学理财。“四区一城”、“三路两港一场”、“三网”绿化工程建设是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重点工程,是东营市加快发展的战略重点。市人大常委会要将其作为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听取审议市政府关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推进、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财政审计、外经外贸、科技进步等方面工作报告,并把政府投资或部分投资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黄河水城建设、港口和飞机场改扩建、现代渔业示范区建设等列入会议议题,专题听取专项报告,组织重点审议,监督工程顺利实施、保证质量和资金有效使用。
二是突出生态促和谐。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定位是“高效生态经济区”,这就意味着要走新的路子,走高效发展的路子,走生态建设的路子。为此,市人大常委会应重点对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湿地保护、污染治理、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实施强有力的监督。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有见解、有对策、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意见建议,并加强跟踪问效、督办落实,确保落到实处、收到实效。要坚持每年都选择不同的主题,组织开展“油城环保世纪行”活动,深入市和油田的企业进行视察和检查采访,对个别重视不够、治理不力的企业通过新闻媒体公开曝光、限期整改,大力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走出一条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经济社会更加协调,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生态高效文明发展之路。
三是突出团结促融合。东营市具有特殊的市情,胜利油田、石油大学、济军生产基地和地方并处一方热土。加强油地军校团结结合,是加快东营发展的潜力所在。市人大常委会要始终高举团结发展的旗帜,从人大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出发,千方百计凝心聚力促发展。要适时听取审议市政府关于加强油地结合、推进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情况的汇报,深入实际进行视察调研,就如何大力支持油田改革和存续企业改制,盘活整合各类资源,联手推进招商引资、民营经济发展、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积极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同时,要充分发挥人大联系面广、影响力大的优势,重视加强油军校、企业家和驻基层人大代表的联系,通过走访联系代表、召开专题座谈会、邀请代表列席会议、组织代表小组活动等方式,通报情况,征求意见,多渠道联系沟通,加深相互了解,增进各方友谊,大力营造油地军校团结协作、干事创业、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浓厚氛围,多形式、多领域、多渠道推进经济结合和社会融合。
四是突出民生促稳定。保障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要针对国际国内经济的严峻形势,积极支持政府采取措施着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市政府年初确定便民实事时,要组织人员提前介入,全面调研,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深入进行分析研究,及时提出改进建议,确保决策顺应民意、贴近民生。要适时听取项目进展情况的报告,各专门委员会要按照分工,深入工程现场视察调研,针对存在问题,及时提出意见建议,督促政府及承办部门加强调度,强化措施,加快推进,切实把好事办好,做到取信于民。要加强对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社会保障、农民增收、职业教育、医疗卫生、金融监管、商业流通、社会治安、三网”绿化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监督检查,通过听取专项报告、开展视察调研等方式,督促政府及有关部门着力解决,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充分调动全市上下、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力量共同致力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