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人大 > 山西 > 新闻报道

山西省人大常委会义务教育法执法检查综述

来源:   浏览字号: 2007年11月05日 00:00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义务教育则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我省在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取得了怎样的成效?面临什么问题?6月中旬到7月上旬,省人大常委会就义务教育法实施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在9月24日召开的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上,检查组报告了检查结果。

        此次检查表明,我省的义务教育事业取得了可喜成绩,不仅全省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分别达到99.63%和98.98%,而且  “普九”人口覆盖率已达到100%,并于去年通过国家  “两基”检查验收。然而,检查中发现我省在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农村的义务教育仍存在投入不足、发展不均衡、教师数量不足且素质偏低等。

        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展顺利

        此次执法检查把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情况当作  “重中之重”,先后到太原、晋中、忻州、临汾、运城5个市及其所辖的15个县  (市、区)、60所不同类型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检查。

        通过检查发现,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展顺利。省政府成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领导小组并制定下发了实施方案,省财政承担的资金比例超过了60%。据统计,我省今年共需安排改革资金10.67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分担7.34亿元,我省分担的3.24亿元中,省级财政分担的2.24亿元已于开学前全部拨付到县有财政部门开设的专户上。

        同时,  “两免一补”政策在我省全面实施。今年春季开始,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共下拨3.84亿元  (其中中央资金3.22亿元、省级财政0.62亿元),受助学生达433.88万名,占全省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总数的79.86%。对于贫困家庭的学生,我省还下达了2006年度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科书补助经费8120万元,为104万余名学生提供了免费教科书。针对部分贫困家庭寄宿生无法承担生活费的问题,我省去年共筹集3800余万元用于补助19.6万名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费。

        此外我省对城市低保家庭困难学生也实行了“两免一补”政策去年省财政下达2006-2007学年城市免学杂费资金2240万元、免教科书资金1290万元,为全省13.17万名城市低保家庭困难学生提供了方便。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推进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施义务教育法的重要内容。在检查中发现,省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一直致力于从宏观上缩小义务教育发展的差距,并积极推动各地在区域内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首先,努力改善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投入7亿多元实施了农村中小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立了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调整中小学校布局结构,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  “十五”期间,全省共撤并7人以下和四级复式小学1.3万所,合并规模偏小的农村初中学校205所。从去年开始,我省在  “十一五”期间每年投入1个亿,在  “两区”59个县的450个山区乡镇,每个乡镇新建或改扩建1-2所标准化寄宿制小学,今年将为30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配置暖气。

        其次,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加大扶持薄弱学校建设力度。省政府在全省实施了  “义务教育水平提升工程”,对中小学基本办学标准和教育仪器设备、图书配备标准进行了规范,在招生中实行就近划片、免试入学,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各类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实验班。省政府出台了  《山西省初中毕业与普通高中招生工作改革意见》,明确提出要从优质高中学校招生名额中拿出一定比例,分配到薄弱初中学校,到2010年、2012年分别达到50%、80%,促进生源的均衡分布。据了解,今年,晋中、阳泉、吕梁等地已将30%左右的优质高中招生指标用于扶持薄弱学校。

        第三,加强教师资源统筹和均衡配置,整体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全省中小学业专任教师全部取得了教师资格,并实施了以核编定岗、全员聘任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了中小学教师山区任教服务期制度、定向招聘录用制度、城镇教师支教和轮换交流制度及边远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岗位津贴制度等,规定城镇教师晋升高级职务要有在农村学校任教1至2年的经历,形成了城镇教师向农村流动、年轻教师到农村支教的良好势头。

        农村义务教育存在三大问题

        执法检查组在检查中发现,虽然我省的义务教育事业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更是薄弱环节,主要有三方面问题。

        一是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偏低,保障水平不高。目前的多数保障仍是低水平的,只能维持学校基本运转,不能满足实际和发展需要。一些高寒、缺水地区,冬季取暖和安全饮用水上开支较大,有的学校仅采暖费一项,就要用去公用经费的一半以上。和顺县为此调整了寒暑假时间,缩短暑假、延长寒假。而且,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的增长比例仍然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没有实现法定增长,2006年较2005年预算内教育经费负增长的县就达42个。

        二是发展不均衡问题比较突出。部分城镇中小学校班容量严重超标,而农村学校生源却不断萎缩。农村地区特别是山区学校布点分散,办学规模过小,整体水平偏低,普遍存在教学设施不全、设备不足的问题。

        三是农村教师数量不足,素质偏低。现行  “城乡倒挂”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不合理,农村教师编制短缺。以小学为例,农村、县城、城市师生比为121、121、119。农村点多、办学分散、成班率低,有些偏僻地区还大量存在分散的教学点,这样的教师编制极不合理。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山区教师缺编更为严重,可是城市教师却富余很多,这种结构性缺员的问题是困扰我省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大难题。有些地方由于财政困难或财政供养人员超编,即使有编制也不聘用公办教师,而是低薪聘请代课教师。此外,农村教师的年龄、学科结构也不合理,尤其是英语、生物、信息技术、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严重不足,不能开足开全课程,存在复式教学和包班教学现象。目前,全省仍有单人校近6000所,影响着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记者  刘宇)

        来源:山西日报    2007-11-05
编 辑: 系统管理员
责 编: 唐志强

相关文章